所以他恭敬的说道:</P>
“大人言之有理,三思受教了。”</P>
气氛一时间有些尴尬,这是二人认识后,第一次在观念上产生冲突。</P>
马车咯吱咯吱的走在大路上,让二人感觉更加的不适。</P>
还是姚能打破了沉寂。</P>
“三思,你说的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你的一些看法确实也对。但是你要知道战争所带来的红利,是不能马上兑现的。”</P>
说到这里,姚能眼神柔和了一些,继续耐心的讲道:</P>
“你天资聪慧,他日必成朝廷栋梁,有些话不管对不对,作为前辈我都要跟你说明白。”</P>
“倘若他日你真有入阁拜相的一天,你的一个决定往往会影响整个天下的命运。”</P>
说着看着窗外,缓缓的说道:</P>
“我朝确实疆土万里,但是如眼前这般适合耕种的土地又有多少呢?就算打下西域,又能获得多少良田,又有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迁徙过去。”</P>
说着说着眼里有些哀伤:</P>
“就说前隋末帝,三次东征丧师百万,高句丽用将士们头颅铸的京观,直到高宗灭高句丽才拆除,让这些亡魂入土为安。”</P>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P>
“你要知道,百姓有一口吃的,只要能活下去他们就会老老实实的种地做人,何苦要去抢那些蛮荒之地呢?”</P>
“战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P>
听着这些肺腑之言,褚三思很感激姚能可以静下心来跟自己说这些,而且他说的确实有道理。</P>
就拿太宗和高宗来说,控制西域二十余年,帝国也确实未得到任何好处。</P>
但褚三思认为这只是治理方式没有选对。</P>
他还是坚信,一个帝国要想长治久安,除了帝王英明外。</P>
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矛盾,要不然就会像历史上所有的朝代一样,进入一个死循环。</P>
这个循环的公式很简单:旧的王朝被推翻—新王朝建立—产生新的贵族阶层—土地重新分配—人口增加土地却逐渐集中—农民失去土地—帝国税赋减少、流民增加—帝国国力衰退—农民造反、外敌入侵—亡国。</P>
想要走出这个历史圈套,一是对外扩张,可以极大的缓解这个进程;二就是彻底改变华夏千年来的土地政策,剥夺贵族在土地上的种种特权。</P>
整个天下,褚三思相信有人跟他有同样的认识,但这种人不多。</P>
最重要的是,这种事情需要一位强力且与世家大族毫无关系的帝王来执行,甚至是几位这样的帝王,才有可能实现。</P>
想到这里,褚三思也不想在这件事情上过多纠缠,认认真真的对姚能一拜:</P>
“三思有幸,得大人教诲,定一生铭记于心。”</P>
洛阳越来越远,褚三思思绪也有些飘忽,“不知自己今生是否有幸,能遇到一位志向相投的帝王,一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