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虽然实力不在,但天子的威仪和号召力还存在。最重要的是,那时的周天子虽然不明,但也不是枯想象中的那种昏庸透顶的角色。
在察觉到枯的反叛意图后,周天子火速给当时的春秋霸国齐国写信,要求齐国国君以“会盟御楚”的名义调兵来周朝入卫,实为镇压周王室枯反叛的苗头。
这是一个双赢的计谋,一方面周天子可以利用齐国的军队镇压枯的反叛,另一方面齐国又可以利用周天子的威望提高自己在诸侯国间的地位,大家自然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枯的反叛在襁褓中就被扼杀了。
枯虽然心眼活络,为人聪明,但真没什么实力,更不是当天子的料,当他被齐国的军队捉拿在家的时候,只有几个门客抵抗了一翻,便束手就擒了,先前答应出兵,帮枯争夺天子宝座的几个小国一看强齐出兵,也都明智的选择了沉默。
这还不算,更有甚者,还有朝中大臣落井下石,主动交出了枯谋反的证据,而且还主动联络更多的诸侯出兵和齐王“会盟”“讨逆”壮大声势。
就这样,枯被周齐的军队制的死死的,满门抄斩之后,就成了孤家寡人,彻底没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而枯谋反的闹剧结束之后,周天子和齐公坐在一起,也就只剩下处理罪魁枯的问题了。
之所以没有立即杀枯,倒不是因为周天子对他有啥感情,全是因为在当时,周王室的内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情,同室操戈必定会有损周王室少的可怜的声誉,周王室的声誉损了,那出兵的齐国也跟着受牵连。
这样下来,枯反而因为周天子的顾及而活了下来,因为杀他,于周于齐的最终目的都不好,故而对他的处置一直久拖不已,悬而未决。
到最后,有齐国的谋士为周天子出了一个主意,那人说周天子可以效仿“周成封唐”之礼,将枯“分封”到遥远的蜀地为王,这样的处理既不会让诸侯有意见,又不失周天子的大度仁义。等齐国的军队护送枯“就蕃”到秦岭以南的时候,可以找个由头把枯杀了,在对外宣称枯得了重病,死在了复任的路上,便不会有人起异议了。
这个建议一举两得,因此很快受到了周齐君候的同意,第二天,周王便下了诏书,让齐国派出两名大将,十二兵卒以及两个侍女,压送着枯西出潼关,借道秦地,往偏僻蛮荒的蜀地就任去了。
而与此同时,齐国军人也只得到了一个命令,那就是一过了秦岭,就会亲手把枯杀掉,让这位还没就任的“王”,彻底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这是一个很完美的计划,但是只有一点是周齐的君候所没有考虑到的。
这一点就是……他们太小看枯的能力了。
枯虽然不是能夺取天下的明君,但人很聪明,在加上常年浸淫于“旁门左道”之中,其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因此他出了周城京畿之后,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知道自己夺取天下不成,但保命的机会,却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