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疼的吃牙咧嘴,口还没有张。</P>
就又被一旁气得咬牙切齿的宋哲宗给了一棍子道:“听到没,太祖问你话,你哑巴了。”</P>
哪知还不等赵构反应过来。</P>
宋神宗又打了赵构一棍子道:“让你说话!”</P>
大宋的皇帝一人一棍子,一句话,打的赵构委屈的嚎啕大哭了起来道:“你们倒是问问题。”</P>
“而且,你们也给我留说话的空隙啊。”</P>
【一身抱负得不到施展的辛弃疾,把一腔热血给了诗词。】</P>
【并且这些在后世华夏脍炙人口的诗词,极为被人推崇。】</P>
【辛弃疾的词,和他的绰号词中之龙一样大气磅礴。】</P>
【之前曾有说过,有人写一首诗词的主题。】</P>
【可以写到别人余词俱废。】</P>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让中秋诗词尽废。】</P>
【那么一首《青玉案·元夕》,元夕就被辛弃疾定格了。】</P>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P>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P>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P>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前半部是陆游看到的南宋繁华,而后半部并不是说他回首见到心爱人的意思。】</P>
【而是,陆游看到了意气风发的年少。】</P>
【大概的意思就是,陆游看着繁荣的南宋。】</P>
【面对着享乐不想收复失地的人,他满怀悲伤。】</P>
【在悲痛之中,他看到了曾经年少的自己。】</P>
后世实时弹幕——</P>
“我是东坡粉,但不得不承认。</P>
辛弃疾的词充满英雄气。</P>
苏则豁达。”</P>
“诗人总是把国仇家恨写成儿女情长。</P>
但后世很多真的就只看到儿女情长。”</P>
“一点不假,诗词都是含蓄的,托物言志。”</P>
“突然很有画面感,突然由第一人视角拉远到第三视角。</P>
人来人往的繁荣道路上,独独辛弃疾一人站在这灯火阑珊的地方。</P>
自己要找的收复沦陷的国土之人,不正是自己吗。</P>
自己却也在这喧嚣里面无可奈何,何等悲凉。”</P>
“就是面对着满眼繁华的他自己啊。”</P>
“对啊,我脑子里一直是这个场景。</P>
他本人站在画面外,看着灯火阑珊处的他自己。”</P>
“豁然开朗。”</P>
“这个解读我是从未想过的,但突然觉得真的很好。”</P>
“突然就提高了一层次……国破山河在,世上却享乐繁华,乐不思蜀,只有他一个人黯然神伤。</P>
比等待一个美人要立意高多了。”</P>
“辛弃疾想表达的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不复存在了。</P>
所以用他。”</P>
“准确的说该死少年时壮志凌云的自己。”</P>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回首遇见最美好的自己。”</P>
“英雄迟暮,再无用武之地的感慨。”</P>
“我还以为是辛弃疾等美人写下来的。”</P>
“人要与自己和解。”</P>
“辛弃疾遇上了对他而言,不过是个累赘的时代(狗头)。”</P>
“所以,灯火阑珊处的可能正是当年身披战甲,满身热血的自己。”</P>
“一下就体会到了这首词得感觉与意境。</P>
从前就觉得语言华丽优美,原来底色这么可悲。”</P>
“或许这就是境界的体现文化的积淀吧。</P>
寥寥数语,美画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