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刘邦不放心让韩信管理重要的齐国。】</P>
【于是又找了个借口。】</P>
【改封韩信为楚王,让其管理楚国之地。】</P>
【总之,对韩信,刘邦是严加防守。】</P>
【最后怎么想,都觉得不放心。】</P>
【索性设计把韩信擒获,不过并没有杀,而是赦免了。】</P>
【改楚王为淮阴侯。】</P>
【若是真的造反,刘邦不可能不杀韩信。】</P>
【之所以不杀,有种种原因。】</P>
【一是认为把韩信囚禁在京都,不会有危险了。】</P>
【二是韩信为汉朝打下半壁江山,就这么杀了,不妥当。】</P>
【有一个将士和韩信接触过,然后反了。】</P>
【在刘邦亲自去平叛的时候。】</P>
【韩信策动一场兵变,打算里应外合。】</P>
【这事走漏了风声,吕后和萧何商量了一下,把韩信召入宫中杀死。】</P>
【灭其三族!】</P>
【在外的刘邦得知后,情绪很复杂。】</P>
【高兴韩信死了。】</P>
【悲伤韩信死了。】</P>
后世实时弹幕——</P>
“成也萧何败萧何!”</P>
“刘邦当时的年纪都快入土了,韩信才三十多岁好像。</P>
要是让韩信当楚王,占据一地。</P>
谁敢保证不是个隐患?”</P>
“刘邦本来擒获韩信就想杀的,不过还是赦免了。</P>
也只是把王改为了侯。”</P>
“说了,韩信的谋略只会打仗,却不会权谋。”</P>
“韩信应该早点听谋士的反了。”</P>
“当韩信有几十万大兵的时候,手下的谋士劝他自立时。</P>
他说汉王成就了他,不能反汉王。</P>
当他被擒获抓到京都之后。</P>
韩信和刘邦谈话,韩信甚至当面说汉王只能带10万兵,而我越多越好。</P>
所以,淮阴侯韩信不可能反!</P>
刘邦如果可以的话,也一定不会杀韩信。</P>
这一点吕雉看出来了,所以趁着刘邦去平叛,直接找了个借口杀了韩信。”</P>
“这个时候吕后的权势好像很大。”</P>
“吕雉太恶毒了。”</P>
“要是有韩信在,匈奴会这么嚣张?”</P>
“韩信被封了楚王,还记得一饭之恩。”</P>
“韩信是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他想象中的君和王,君在上统辖天下,王则管辖一方,双方是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P>
“刘邦疑心韩信,却不杀,就是因为知道韩信重感情。</P>
也不会造反。</P>
不过放在外面又不放心。”</P>
“功臣想要善终,要在适合的时机把权力让出来。</P>
要不然天下一统。</P>
君王必猜疑。</P>
就比如韩信,楚王,手下有几十万大军。</P>
还贼能打仗。</P>
年纪还才30多岁。</P>
别说是刘邦疑心重,就是换个项羽都得寝食难安。”</P>
“后期刘邦被吕后架空了,刘邦虽然不放心韩信,但是真的没有想杀,吕后就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和韩信有什么交情,感觉有威胁就杀了。”</P>
秦朝。</P>
始皇嬴政摇头道:“兵仙韩信,就这么被一个女人杀了。”</P>
“可惜啊!”</P>
“谋反?都被擒获到了京都。”</P>
“还被降成了淮阴侯,韩信拿什么谋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