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车牛山岛(二)(2 / 2)

明末清初的宋琬在品尝之后曾记:舟中无事忽忆故乡海错之美,因疏其状戏为俳体,海鲋,海中之鲫也,巨口大眼,鱼目之美无踰此者。土人呼为「佳季」,不知何指。其来以三月上旬,谚云:「椿芽一寸,佳季一阵。」惟登州四时有之。蓬莱阁下多怪石,渔人垂纶其上,一掣而得之千寻巨浪之中。好事者掬海滨之水就烹之,不加盐豉,其味逾鲜好。岛屿参差,万里一碧,雪霁烟收,荷蓑笠者错出其间,盖善画者莫能图也。

后附诗称赞道:“银钩才脱已充盘,渔父烟蓑五月寒。弹子窝边明月好,十年空负钓鱼竿。”

清代郝懿行《记海错》中有“嘉鲯鱼”:“登莱海中有鱼,厥体丰硕,鳞鳍赪紫,尾尽赤色(《诗》言鲂鱼赪尾,此近似之)。啖之肥美,其头骨及目多肪腴,有佳味。率以三四月间至,经宿味辄败。京师人将冰船货致都下,因其形象谓之大头鱼,亦曰海鲫鱼。土人谓之嘉鲯鱼。

案许氏《说文》:‘鲯鱼出东莱’,《广韵》云:‘鲯鱼,鳊鱼也’,谓之鳊鱼,亦因其形似耳。其鳞色赤黑者,谓之海味不及嘉鲯。许云出东莱者,今兹鱼独登莱有之(旧唯出登州,故海人言嘉鲯不过三山,今亦过莱而西矣)。是 鲯即嘉鲯,盖一物二种或古今异名也。

又《水经·江水注》云:‘江之左岸有巴乡,邨人善酿酒,邨侧溪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余鱼。’余谓今嘉鲯鱼头骨,童儿掇拾插点为羊,其首颅乃偪肖,又多肉少骨,美于余鱼,郦注所称,疑为一物,唯生于江海为异耳。亦犹鱼枕象丁而鱼尾象丙之类矣。因感《尔雅》之文而辨证于此。”

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嘉鲯鱼最详尽真切的记录。

郝氏根据自己的观察,将《说文》中的“鲯”释为两种鱼,“”即海,“鲯”则为嘉鲯鱼。根据他的描述,嘉鲯鱼即为真鲷无疑,真鲷属鲈形目鲷科,鲷科鱼类分为鲷、真鲷两属,鲷属包括平鲷和黑鲷,真鲷属则只有真鲷一种鱼类。至于此鱼在京师大盛的原因,据说是根据民间说法,食用此鱼可官进一级,因而称其加级鱼或加吉鱼。黄县(今龙口)民间至今相传,食用此鱼后,巧手者可将鱼骨叉成一人形,名“加吉孩”,可佩于身边。此说与郝氏所说相近,唯“掇拾插点为羊”略异。

真鲷还有一个俗名叫“家鸡鱼”。

乾隆元年(1736)《山东通志》卷二十四《物产志》释曰:“俗作家鸡鱼,以肉洁白似鸡。”二者肉质相似,读音相近,故以“家鸡鱼”命名。

还有另一种解释,即在平常百姓家,因该鱼贵重,故宴席上有此鱼即可抵家鸡(因要讨“大吉大利”的口彩,过去讲究点的酒席都要有一道鸡的)。黄县康熙、乾隆县志皆称其为家鸡鱼,同治县志始改称嘉鲯鱼。黄县民间现多称为“加加鱼”。郝氏所说“海”,黄县话称为“海鲋”,同治十一年(1872)《黄县志》卷三《食货志》载:“嘉鲯鱼(《说文》:‘鲯鱼出东莱’,疑即此鱼)一名达头鱼,海鱼之最味美者,长尺余,阔四寸许。曰海鲋鱼,大于嘉鲯鱼而鳞黑。”海鲋即鲷属的黑鲷,为了区分二者,黄县人将真鲷称为“红鳞加加”,黑鲷称为“黑鳞加加”。

“是真鲷!好大一条真鲷!”

看清了鱼的敖博兮兴奋的喊道。

“快拿个抄网过来!”

皮毛好的真鲷价格不菲,但要是破了相的就不值钱了!

抄鱼上船。

“哦买噶的,这条不小啊,得三斤多了吧!”

“差不多,快放活鱼舱里!”

从大连回来的时候,全船进行了一次卫生大扫除,对冰舱和活鱼舱也进行了一次清理,现在正是请第一条租客入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