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此类地形同样具有显着的集鱼功能,时常能聚集大群的鲈鱼,如果是白天,还能目睹鱼群在水面翻腾捕食的动人场面,也就是常说的起拍子。
但是晚上也会有这种景象,只不过不容易看到,只能听到声音罢了。
就比如现在。
船的前方不断传出噼啪的炸水声。
众所周知,海鲈鱼要用腮呼吸,从嘴部吸入海水,通过腮的过滤摄取海水中的氧分。向着迎流面游动,不仅便于鲈鱼从水中吸取新鲜的氧气,更有利于借助其流线形的躯体减少水流的压力。
而处在迎流一侧的礁石面最先迎来新鲜的海水,这些新鲜的海水中同样含有各种养分,这些养分在吸引小鱼的同时鲈鱼自然也受益匪浅。
当潮水流速湍急,处在迎流礁石面的小鱼承受不了水流高压的时候,往往会躲避到流尾的礁石背面,此时的鲈鱼也会随之而行。
成群的海蜓会在潮流的作用下,大量涌向礁边,而大量的海蜓被浪涌拍到岸上,被浪花打昏的海蜓,又被海浪冲刷下来后,鲈鱼只需守在礁边便可捕捉到它们,此时鲈鱼头部通常出现朝向礁石这一方。
这种情况下,只要把钓点选择在礁与流的表面浪花飞溅处,甚至有时必须做到只离礁几公分的地方。
中鱼是先后问题,渔获的多少,那就得看手快手慢了。
从活饵箱里拿出一条鲜活的海蜒,钩子从海蜒的口部穿过。
不管是挂嘴鼻,还是挂背,又或者挂尾。
挂钩挂活饵唯一的原则就是不要伤到鱼脑或者内脏,让鱼在水里多蹦跶会儿才是王道!
有了海蜒,活虾就没人再用了。
敖海源也从活饵箱里拿了一条海蜒挂在自己的钩子上,照着自己选定好的标点抛去。
很快,竿稍传来了久违的触碰。
第一次,杀竿,没中!
第二次,杀竿,中了,但在卷了两圈线后挣扎的感觉消失了!
第三次很直接,敖海源在卷线时甚至连“咯噔”一下停滞的感觉都没体会到,还没来得及暴力扬竿渔线轮泄力就直接发出了天籁之音。但是出线没几米,钓线又一次传来了空落落的感觉。
“我屮艹芔茻……”
短短的十几分钟,敖海源换了三次饵给了三口,却一次都没打上来。
是挂饵的位置不对?还是鱼太刁钻?
思前想后,敖海源觉得是自己的钩子小了的原因,用的还是之前钓真鲷的2#钩子。
换上一枚海鲈钩,敖海源挑了两条大一些的海蜒从背部穿过,重新抛入水中。
定好水层的大浮力中通漂上,夜光棒闪烁着亮绿色的荧光。
其实这会儿看漂已经不实际了,漂的作用基本就是定水层和提示钓手:快收到跟前儿了,注意别挂底!
敖海源的钓法纯粹就是拿着活饵当路亚那么用。
收线细心感受竿子传来的拟饵颤动,试着反复调整收线的速度,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慢摇速度。
以这一速度为基础,中间加上一些停顿、加速的动作,想象着活饵在水下做出上升、下沉、快颤、缓颤的不同动作,敖海源对自己的手法信心十足。
不到十分钟,竿梢传来“咯噔”一下轻微触碰,咬口非常轻。
敖海源从雾气就知道,有鱼,顺手杀一竿,没中!
立即停止收线2秒,钩子上肯定还有饵,刚才那一口并不重,接着按照正常速度开始收线。
当卷了3圈多一点线时,竿梢又传来一个轻微咬口,再杀一竿,还没中!
“我凑!”
敖海源真的有点儿起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