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曹叡麾下不少人,包括父亲在关中战死的曹爽都不可避免的出现颤栗,对该局面产生紧张的情绪。
汝南郡的那些城池,在面对汉军的进攻时,几乎是被摧枯拉朽的攻陷了。
幸亏汝南郡为豫州最大郡,魏延在一连攻下众多城池的时候,也不得不分兵守卫。
因此,兵力被摊薄后他进攻陈国的脚步迟缓了,这给了曹叡及其麾下文武反应的时间。
当然,迟缓不代表汉军不会来,或者说魏延是一定会来的,他可是敢走子午谷的猛人,一般的困难并不能阻拦他的脚步。
由于局势变化,陈国也早已从内地郡国变成处边境之地。
其本地的郡兵在此前的平叛行动中并未被调离,因而还能够第一时间成为抵御汉军进攻的首道防线。
然而,这仅仅只有数千人的郡兵队伍,就算与那些忠心耿耿的征召民兵相互配合,要想抵挡住魏延所率领的汉军大军,那也是远远不够的。
况且,如今这些征召来的民兵对于曹魏政权是否还存有忠心都难以保证,或者说根本就是不愿效力的心态。
再加上士兵们在面临汉军时普遍士气低落,这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援支援,陈国必定会被汉军轻易攻破。
一旦陈国沦陷,东边相邻的梁国和沛国恐怕也难逃陷落的危险。
在后方针对突发局势商讨应对策略的会议之上,曹叡敏锐的察觉到麾下文武的不同心理状态。
那些跟随他从关中一路撤退而来的臣僚们,大多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怯战情绪。
比如曹爽,平日里看似威风凛凛,但此刻却显得神色慌张,还有刘晔,这位一向以智谋著称的谋士,此时竟也沉默不语,眉头紧锁。
就连久经沙场的张郃将军,脸上也难掩一丝忧虑之色。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青徐地区的本土官僚们,他们此前并没有直接与汉军交过手。
因此在面对汉军即将打来这一严峻的军事问题时,尚能保持着一颗相对平和且冷静的心,沉着地思考着应对之策。
如刚被曹叡任命为雍国卫将军的曹纂,就是第一个主动站出来请战的将领。
这让曹叡感到非常欣慰的同时,又不得不思考更多的问题。
首先一个是,这仗胜算大吗?
当然不大,自己刚刚宣布让这群跟着自己南征北战了半年的将士们解甲归田,让他们休养生息。
如今立刻又要将他们重新征召回来,就像刚睡下的人被强行拽起来,埋怨和不满的情绪可想而知。
军队战斗力也必然大打折扣,因此,雍军现在根本没做好跟汉军正面大战的准备。
因此曹叡觉得,陈国能守住最好,守不住能守住梁国的话自己也能接受。
其次第二个问题,曹纂是魏延的对手吗?
曹叡不怀疑曹纂有一定的军事天赋和才能,是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青年将领。
不过,战场对比不能光看一方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