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马岱不过是刘禅精心谋划后故意放出来的一枚诱饵,目的就是要吸引自己分兵应对,从而削弱自己在南线的战略部署。
在刘禅那缜密的算计之中,他仅用包括数千名于塞北新征召而来的新兵在内的一万五千人马,便成功地拖住了司马懿麾下那整整两万大军。
从表面上来看,这场较量似乎确实是刘禅占得了上风。
然而,若站在司马懿的立场来审视全局,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仅凭自己手中这区区两万兵力,不但能够稳稳当当地抵挡住人数多达一万五千人的汉军主力部队,而且还能有效地牵制住那一两万名汉军的附属军队。
更为关键的是,他所撒出去的这支部队还具备对刘豹以及秃发匹孤产生一定程度的威慑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如此这般权衡利弊之后,司马懿不禁觉得,自己方才是这场博弈中那个胜利者,真正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可以这么说,双方皆坚信自己才是最终获利最多之人。
经过如此这般地计算和分析后,司马懿心中已然明了北方并非此次战争的主战场。
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做出决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启程,自楼烦出发立刻动身南下。
与此同时,这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并未忘记对北方局面的部署。
他下令命由雁门太守兼右将军的牵招负责全权统领北方战事,统领两万大军。
这无疑是将自己的后背交托给了这位朝廷的得力干将,也充分显示出他对牵招能力的信任和对此人心理的拿捏。
牵招年轻时确实是刘备的好朋友,从小跟在刘备屁股后面一块玩的死党。
但是出仕曹魏几十年来,牵招也是一直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朝廷也没有亏待他,有功必赏让他一路升迁做到如今的高位。
曹魏没有亏待他,作为一名慷慨悲歌的燕赵人士,牵招必然是坚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职业信条的。
因此,当面临汉军威胁的时候,他必然会以百分百的姿态全力以赴。
与汉军绝对的敌对,以表现自己对大魏的忠诚,因此司马懿能够放心的将后背交给他。
对于司马懿来说,与众多曹魏的功勋将领共同商议战略战术并非必要之举。
毕竟,他自身就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大师,更是手握重权的持节大都督。
平日里,他或许会容忍属下各抒己见,并且表现出一副从谏如流的大度形象。
但在关键时刻,一旦他下定决心并下达命令,那么所有人都必须毫不迟疑地执行。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军事行动的高效性。
司马懿早已腹有良谋,有自己的谋划和盘算,一旦行动起来,便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能够独掌大权、掌控全局。
就像历史上,司马懿不想打的时候,众将如何请战都没用。
而他要打的时候,身为副统帅的张郃就算再如何反对也没用,也得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击撤退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