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科举(1 / 2)

又过了三日,皇宫中新迎回自佛寺而回的皇三子一事已沸沸扬扬传得几乎整个京都都知晓,估摸再约不过几日,届时整个秦嵘国都会知道了。</P>

苏家作为京都世家之首,得消息的速度更是比寻常的人家更快。</P>

不过,苏家一向忠贞圣上,从不轻易站队,对于皇宫里多了个皇子,或许朝中有些人会动摇心思,但对于苏家而言,却权当是芝麻绿豆般的小事。</P>

顶多往后在宫里偶然遇见了,多见个主子,多行些礼数的事儿。</P>

是以,对于此事,整个苏家就算听进耳朵里,也大多没往心里去,只觉和寻常茶余饭后的调料事没甚么区别。</P>

眼下,苏家阖府上下更在乎的,是嫡子苏重朗的科考准备。</P>

皇恩浩荡,承帝为庆东宫之喜,不仅设宴天鼓楼,更下旨把春闱科考一事提前了日子。</P>

这对普天学子喜忧参半,于那些常年温书用功的自然是大喜,可不必等太久就能验明学识。</P>

但对于像苏重朗这种临时才来抱佛脚,急急才捧起书本的,就没什么好欢喜的了。</P>

提前科考只会压榨温习的时间。</P>

这就表示,苏重朗需要比寻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且还不知结果。</P>

并不是说努力了就一定能拔得名次,努力了落榜的比比皆是。</P>

苏府因此很是重视此事,几乎所有人都为着苏重朗读书腾出了路。</P>

再大的事,也大不过这个嫡子重新发奋。</P>

秦嵘科考有规有序。</P>

从县试开始,考取了童生资格,叫外头都知晓个囫囵学子的身份。</P>

往上是府试,取得了秀才的名衔,也就算一只脚踏入书门,真正是个可以对外宣之于口的读书人了。</P>

秀才可选择不纳粮,亦可做状师。</P>

名气大些的,见到寻常官职人士也可不跪不拜。</P>

这是对天下学子一些虚名上的尊重之道,为鼓励文学之风,也表敬意。</P>

府试后则是院试,秀才可选考,过了院试,也就表示有进天下各个国学府深造读书的资历。</P>

当然,像苏重朗这等世家子弟选择另择入如许学究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家门下读书,是例外。</P>

世家贵族子弟,可单独择名师格外深学。</P>

这是那些寒门子弟享受不到的别例。</P>

说回科考之序,院试再能过,也算真有几分本事。</P>

因为之后是更加艰难的乡试、会试以及殿试。</P>

乡试乃省考,考中就是举人,外人可拜称一声‘老爷’以表尊,也自此有了做官之资。</P>

一些品阶低的小官,是可直接允给这些举人老爷的。</P>

会试更是重大,乃为进士初选,榜上有名即为贡士。</P>

其实自过乡试,对绝大部分寒门读书人来说,已能算是不辜负十年寒窗苦读了。</P>

倘若过了会试,那可真是要举家放十里鞭炮大肆宣扬了,毕竟这可谓是光宗门楣的大喜事。</P>

对于一些能登会试之榜的人家来说,夸口一句祖坟上冒青烟也不为过。</P>

先帝在时,大兴文学,重用文士。</P>

即使当今承帝登基后也有重用武将,文武多年来已勉强达到持平。</P>

但文人学子早已在国中站稳立足,就连武将家中也是儿子们考不过了,眼看实在无望才转而习武的,可并没有一开始就弃文从武的习俗。</P>

秦嵘国到底还是文人的风刮得更大一些。</P>

所以每次科考,乌泱泱一堆考试的小儿,实在是场面盛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