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真乃小人也(2 / 2)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2342 字 7个月前

从进入甘露殿开始,这个皇帝的嘴就没停过一直吃着东西,难道皇帝没有吃早饭的习惯吗?

李世民咽下糕点又是喝了一口茶水,然后打了一个饱嗝,接过宫女递来的干枣又吃了起来……

“朕听闻玥儿收了一个弟子,一直养在你们家中?”

“确实是这样,是武士彟的女儿,很是聪慧。”

李世民稍稍点头,“那你是再娶了这个女孩子?”

张阳一恍神不确定刚刚的话语,再问道:“陛下刚刚说什么?”

李世民吐出枣核,落在铜盆中又是清脆一声。

“皇后看过这个女娃娃,她说过只要稍加管教,好好引导这孩子早晚也是一个才女,你要是能娶她作为妾室也不错,若是别的驸马也就算了,你是骊山令虽然不在三公九卿之列,收个妾室朕还是允许的。”

“我为什么要娶小武。”

李世民闻言笑道:“如此好苗子,不娶了实在可惜。”

张阳再是行礼,“就因为是好苗子就要娶了人家吗?我不会娶小武,她有天赋有才华,应当好好发挥她的天分,不该为这种嫁娶之事所累。”

“是女子都会为嫁娶之事所累,就算你不娶她,她是你养大的,你让她以后如何嫁人?”

张阳揣着手一脸发愁,“太为难人了。”

李世民又道:“也是玥儿不懂事,如果皇后遇到这等才女,若也能谋算为皇后所用,她会毫不犹豫地让朕娶了她。”

见张阳不说话,李世民问道:“你在想什么?”

张阳惆怅着,“陛下见我就是聊这种家不长里不断的事吗?”

李世民点头,“朕与宗室中人也都是这么谈话,你是朕的自家人。”

“对,自家人就该聊家长里短。”

见张阳点头了,李世民又道:“这一次见你也是皇后的意思,她看着小武也不想耽误了,让朕告诫你这个女孩子已经嫁不出去了。”

“原来是皇后吩咐的,臣自当谨记。”

李世民点头摆了摆手,示意可以出去了。

看张阳还站在原地,李世民不解道:“你还有事?”

“礼部运作打探消息需要银钱,朝中能给支一些钱吗?不用多先来个一千贯就够了,总不能一直是我自负盈亏吧,都是为了社稷呀,嗯。”

李世民沉默着没答话。

“陛下,你还欠我三千亩地呢?”

“呵……”李世民轻蔑一笑。

“陛下不会赖账吧。”

李世民沉声道:“来人,叉出去。”

“哎?”张阳感觉自己身子一轻,便被刚刚进来的殿前侍卫给架着手臂一抬,就这么被拖出了殿。

想要再进去,又被他们拦住。

张阳站在原地朝着殿内喊道:“陛下不要忘了,我下次再来提醒。”

说完又看了看殿外的老太监,张阳笑着拱手,对方也是笑着还礼。

离开这里,心里挺矛盾的,他是不是真要赖账了。

等张阳走远,老太监匆匆走入殿中,回禀道:“陛下,张尚书已经走了,这一步三回头看来是心里惦记。”

李世民看着奏章,“朕也知道他惦记,这三千亩教朕如何给他?”

老太监也是无奈摇头,然后安静地站在一旁。

一路走着张阳脱下自己的官帽,这唐朝的官帽戴着怪难受的,又不透风。

路过礼部的时候特意看了一眼,忙碌的文吏问道:“张尚书可有要事?四位侍郎都已出去办事,如有要事下官可以代为转达。”

张阳一手提着官帽,“倭国人的那些货物到哪儿了,过关了吗?”

文吏回话道:“上一次上来的消息是就快到渭南地界了。”

张阳点头,“盯紧点,这可关系到我们礼部的运作银钱,好好办事,但凡事情办得漂亮,给你们发奖金。”

一听奖金,礼部内几个文吏脸上都带着笑容,“多谢张尚书。”

“客气了,客气了。”

在众人的一片赞誉声中,张阳也离开了礼部。

做个礼部尚书哪儿哪儿都要花钱。

打探消息要钱,安置人手要钱,布置细作更要钱。

李世民不给钱只能自己来干。

仇家和仇家特别容易遇见,就像是有过节的人时不时狭路相逢,恨得牙痒痒。

禄东赞微笑道:“张尚书朝堂争辩,实乃精彩。”

张阳冷哼道:“说得你好像在现场一样。”

禄东赞跟上脚步,“将龟兹的事情归结到安西四镇,如此一来张尚书不仅无罪还是名正言顺。”

“你是吐蕃的大相,这文化知识看来也不多。”

“此话怎讲?”

“自汉安西四镇便是中原领地,历代皇帝也都在为了收复安西四镇努力,本来就是我们的,我们只是收回来而已,麻烦您有空多去看看书。”

禄东赞又道:“外臣还是很佩服你。”

张阳苦笑道:“我也佩服你,连我们的永宁郡公都能挑拨,暗地里下手段,真乃小人也。”

“让张尚书见笑了。”

“我要去买菜了,你还跟着吗?”

禄东赞在原地站定,向着张阳的背影稍稍一礼。

骊山村,上官仪啃着一张饼,桌子上放着一大堆的书卷,手中还拿着一卷正目不转睛看着,看了一会儿便提笔做好笔记,然后搁下笔。

又啃了一张饼继续看着,神色中带着一些疲倦,眼神中带着血丝。

武士彟见状劝道:“如此刻苦,十数年苦读还不够?”

上官仪又啃了一口饼,“骊山令给的图纸很是深奥难懂,要多看看营造建设相关的书籍,以前这种书籍看得太少,为了建设,不能辜负了这番重任。”

要说各类诗书经纶对上官仪来说自然是不在话下,可这种建设营造相关的书籍懂得不多。

骊山要建设的地方太多了,一千亩地呢。

上官仪看完一卷又拿起一卷,“以往杀猪羊皆要磨刀,如今恶补之,又何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