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二十七章 朝中深似海(2 / 2)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2364 字 9个月前

两位婶婶收拾着家里。

夫妻俩坐在一起刷着牙,俩人的神色中都有疲惫,这些年李玥忙着调度人力,与小武,小慧安排各个作坊的事宜。

李丽质要忙着整理村子里的物资调度。

上官仪一走,村中大大小小的事都落在了三个弟子身上。

张阳要忙着准备今年的耕种的事宜。

沉默间,忽然叹息一声。

李玥将漱口的水吐出,好奇道“夫君何故叹气?”

将手中的杯子和牙刷放下,张阳低声道“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养老日子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到呢。”

李玥低声笑着,又道“于夫君而言,只有骊山在为万民社稷考虑。”

“是啊,这朝堂哪里有好人。”

夫妻俩同时站起身,将小板凳放在门旁。

王婶收拾完家里,看了眼公主殿下与县侯的卧房内灯火还亮着,小声道“我带着熊大去巡巡山。”

杨婶先是确认了家里的门窗关好了,公主皇子们也睡下了,再看看小郡主与小侯爷睡得正香。

她才走回来道“是不放心当初的刺杀?”

王婶点头道“龙武军虽说骁勇,可当初还是有歹人入山。”

“也好,你也这么大年纪了,身手不如当年了,该带着熊大去看看。”

熊大的鼻子很灵,如果主人不在身边遇到陌生人还是会凶恶相向。

它不吃生肉食,但会将人咬得遍体鳞伤。

夜里的山风很大,王婶拍了拍熊窝的门框,熊大便很懂事地走出来。

它跟着王婶一同走入夜色中。

关中的耕种时节,要种很多农作物,各县都想要种葡萄,现在种葡萄是最赚钱的。

有人在长安城周边买了一块田地,田地价值三贯钱,交了田地租钱之后,还要交给债主们银钱。

也就是种葡萄能够让田地的产出价值更高,也能够赚这些银钱养家。

以往葡萄都是权贵人家和皇帝才能吃得到,就算是能吃到的也不多。

骊山用一种生根的葡萄品种做砧木插条,然后用品种纯正的葡萄做接穗。

苗木嫁接之后的葡萄苗长得更好,结出来的果子也是甜的。

听说去年育种之后,栽种出来的葡萄会更好。

各县的县丞便来求取种子。

接待他们的是河间郡王李孝恭,种葡萄的事他最为看重。

张阳让人拉着一车车的葡萄苗而来,再让李孝恭念着各县的县名,每县给一盆葡萄,再让太府寺的老农去监督种植。

葡萄苗是免费的,但余下的施肥所需的肥料就只能从骊山购买,一石磷钾钙肥需要一百钱。

骊山的老农还会给与耕种指导。

葡萄种出来之后,果实也是各县的,果实种出来有多少与骊山无关。

骊山只收特定肥料的银钱。

李孝恭心中盘算一下,心中讶异如此竟能赚得不少。

除了葡萄的种子,还有南瓜与胡瓜。

等各县都拿了作物的种子离开,张阳检查着名册看看有没有漏下的。

李孝恭站在一旁,揣着手凑近小声问道“以后葡萄会廉价的吧?”

张阳颔首道“太府寺的目标就是让家家户户都能吃得上葡萄。”

“那蓝田县为何不种葡萄?”

张阳坐在推车上,翻看着手中的名册又道“蓝田县的枣和柿子一直都是特色水果,而且种得很不错,总不能砍去了枣树和柿子树去种葡萄,这是对生态的破坏,是竭泽而渔,这是不对的。”

李孝恭闻言重重点头再问道“那老夫现在继续种葡萄……”

张阳合上自己的册子又道“还能赚钱,没有去年这么多了,三五百贯最多。”

又是盘算一番,李孝恭觉得还划得来,他带着忧愁的神色,“你可知老夫家中悍妻,总觉得某家在败家,总要拿点银钱进来,看看别人跟着骊山都发财了……”

张阳听着也沉默着。

河间郡王是越说越委屈,听他诉苦,听他说了好多。

张阳叹息一声又道“我觉得北方的麦子麦穗比我们的麦穗要大,前些天朔方有人送来了北面的麦子,据说是蓝眼睛大鼻子人那边的。”

“哦?那麦子与关中一样吗?”

“有些差别,我的温室正种着,等着接穗我看看是否能够让两种麦子授粉,长出来的麦穗是否更多一些,因地域区别北方的麦子在关中平原不好种,而关中平原的麦穗有没有北方的多。”

“我想要培育出一种能够在关中平原成活的高产麦子,河西走廊水土依旧只能种黍米,往后要钻研一段时日。”

“也好,你做事总是最靠得住。”

“嗯。”

张阳收好名册又道“还望河间郡王将耕种事宜多照看,如有棘手之事可寻应国公武士彟,若还是拿不定可以来问我。”

“你且放心。”

张阳推着车走入一处库房,这里摆放着许多陈粮,拿出一袋陈粮放在车上,一路推着来到了鸡圈。

坐在鸡圈中正喂着鸡,远远可以看到小清清与一群同龄姑娘玩在一起。

她们几个正在放着纸鸢。

孩童玩耍的年纪,看着最是舒心。

看了好一会儿,鸡圈里的鸡也都不再吃了,这才走回家中。

关中春雨到了四月中旬才来,今年夏季如果不来雨水,又是较为旱的一年。

春雨如细纱,给骊山蒙上了一片水雾。

乌云低沉,从远处看,这座骊山就像是云雾中,有人问是什么人住在如此美丽的山间。

有人说或许是仙人。

这是官道上那些雨中赶路的行人开口所言。

这些从各地来关中参加科举的学子远游而来总会说一些关中的风物。

许圉师与袁公瑜都在这条官道上。

他们也是来参加今年科举的,他们与许多学子一样,都在远远望着骊山,众人讨论如今的朝中政事,又在说着眼下关外时局,或者读文章,念诗文。

袁公瑜笑道“听闻那骊山之上住着一个了不得人物,此人名唤张阳,名讳简单所做之事却一点都不简单。”

许圉师又道“怎么?公瑜是要攀附骊山?”

袁公瑜笑而不语,自李义府入仕之后他也想要拜在礼部门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