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九十七章 认知的鸿沟(2 / 2)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2364 字 9个月前

这个蒸汽机的效率很高,转速也很高。

阎立本不停记录着蒸汽机每个阶段的运作效率,一声汽笛声响起,那个铁筒转动得更快了。

李泰盯着内部的线圈,除了转动没有任何的变化。

就这么持续了半个时辰,李泰盯了半个时辰。

说着话,又拿起一块铁,心中带着自我怀疑,将铁料丢向铁筒。

当铁料触碰到铜线的一刹那,有电光闪现。

“嗯?”

李泰瞪大了眼睛,又一次丢向它,如上一次相同,都有电炸出来。

“魏王殿下!那是电吗?”

李泰思索着,“与天上看到的雷不同,只能说有一点。”

说罢,他走到蒸汽机的后方,打开气阀放气,蒸汽机内部的气压从气口宣泄而出。

它也终于停下了转动。

李泰将铁桶取了下来,拿着姐夫当初交给自己的册子,将其拉出两条铜线,“抓一只猪来。”

“魏王殿下想吃猪肉?”

“少废话,快去!”

“喏!”李泰的侍卫脚步匆匆离开。

不多时,一只猪就被牵来了,李泰将铜线绑在了猪的两只后蹄上。

“我想要验证姐夫在书中所写的电磁,现在还是怀疑的。”

阎立本疑惑道“验证什么?”

李泰低声道“如果有电磁真的存在,那么这头猪就会被电死。”

“电死?”

“本王也没听过这种死法。”

说着再一次连接蒸汽机的轮子,关上气阀重新添入煤料。

这是第二次试验,那只猪不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

等蒸汽机开始运作,装着磁石和铜线的铁桶也转动起来。

李泰盯着这头猪,它没有任何的反应。

众人坐下来喝着茶水,盯着变化,只见那只猪忽然抖了抖,而后又安静了,片刻后又抖了抖。

一旁的侍卫好奇道“魏王殿下,怎么一阵阵的?”

李泰皱眉道“不应该是一阵阵的。”

终于这头猪倒在了地上没了动静。

日近黄昏,今天的验证结束了,李泰让自己的侍卫在一旁杀着猪。

阎立本还在提笔记录着。

李泰又问道“死因如何?”

侍卫回道“殿下,这头猪双腿连接处有焦黑痕迹,内部的脏腑……”

李泰不想去看血刺呼啦的一幕,只是听着侍卫的讲述,这头猪内脏早已破开,外面却没有任何的伤痕。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电确实存在,它可以是个杀人不见血的利器。”

李泰作出结论又道“阎大匠如果将电磁桶放在蒸汽机车内又会如何?”

阎立本手中的笔还在写着,一边道“可以将动能充分地利用,是个很好的想法,往后这种想法也可以多说一些。”

将这些记录好之后,放入骊山下的信箱,众人这才散去。

等张阳看到李泰他们的实验成果,已是晚饭后。

电磁实验成功了,李泰证实了电磁的存在,张阳笑道“嗯,我们可以写科学的下一篇关于电磁的论证了。”

李玥给小儿子喂着饭食,低声道“这么说来,我们的科学又可以多一篇了?”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让魏王自己写吧。”

小武与小慧拿起一些卷册,这两个姑娘还要安排夏收后的生产。

次日,李泰看着姐夫的回信,书写着这一次的论证,以前姐夫与皇姐写过一篇,那是骊山科学的第一篇,说的是力学与光学。

“真没想到姐夫和皇姐会将这么重要的一篇交给我。”

魏王妃好奇道“既然是骊山发现的,为何要将这一篇写出来公之于众吗?”

李泰解释道“骊山学识从来不避讳世人,这是骊山的第二篇科学,当它出现在外界,这上面的学识自然会被世人议论,他们会去论证,也会去传扬。”

“骊山的学识向来如此,从来不会藏私,而是愿意面向天下人,而且骊山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魏王妃稍稍一礼,“该被世人铭记的。”

李泰正书写着,又道“但外界议论者多,实践者少,或许这一篇也会被多数人当作是荒诞之说,放不到台面,姐夫相信知识的力量,这种篇章只要有人议论就会有人记得,有人记得就会有人去证实。”

“所以只要写出来就可以,至于外面那些纷纷扰扰,与骊山无关。”

他一边写着,一边述说着,话语说完的时候,科学第二篇的论证写完了。

关中正是夏收的时节。

骊山的科学第二篇传入了长安城,坊间有人纷纷传阅着,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篇是魏王李泰所写。

雷电天上来,从来没有人说过,人可以造出电,能够为人力所用。

这种学识对人们来说还太远了,就像是当初的科学第一篇,力学与光学。

还有这篇电磁学,它无法直观地表现在生产生活上,坊间议论过后也就消停了。

这第二篇被西域人看到了,会传到西域。

被吐蕃人看到了会传到吐蕃。

天可汗是个独具魅力的人,骊山县侯是个神秘的人。

关于天可汗与骊山县侯的事迹,不仅仅关中人为之津津乐道,关外人也感兴趣。

这天,骊山特意请见了新丰,蓝田,渭南三县的县丞。

这一次是骊山县侯亲自接见他们,李泰站在骊山村外的府衙门口,他说什么都不要和这三个县丞讲话。

因为与这些县丞谈话很累,李泰觉得自己的境界已不需要和他们沟通。

人与人有了分界,当知识与认知水平出现了鸿沟,与之交谈就会很吃力。

上一次谈判,李泰就差没和那十二县的县丞翻脸了。

三位县丞一同而来,张阳笑道“冒昧请三位前来,实在是打扰了。”

渭南县的县丞躬身道“但凡骊山有吩咐,下官莫敢不从。”

另两位县丞也行礼道“莫敢不从。”

而后三人面向李泰,又行礼道“见过魏王殿下。”

张阳将一张图挂在墙上,图上标明了三县的位置,“我打算借用三县的土地,建设技术院,骊山测量过,三县交界之地,便是最好的位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