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战力对比,要打赢费城之战,阿姆斯特朗已经没有一丝的把握了,但如果只是要拖过6月24日这一天,他到还有些策略。
当然,在对手绝对实力的压迫下,其实没有什么计策会有效。如果有也还是拿人命来填。
此时,历史还没对阿姆斯特朗的军事能力有一个准确评价,至于后世给予其的各种称号,或褒义或贬义,只有一个特性是从费城之战后就被公认的。
他对生命是漠视的,漠视对手的生命,也漠视属下的生命,甚至于漠视自己的生命。在他的心里,战争只有胜负,更出色的一方会取得最终胜利。
从军校毕业后,他没有担任过基层指挥官,甚至于没有担任过军团一级的参谋。马西尔摩根的总参谋部,是他呆的最久的地方,他在参谋部里,俯瞰战场的全局,所面对都是各种各样的数据组合。
一开始有人反对马西尔的决定,认为这样的人,没有一丝的实战经验,如何去面对真正铁与血的战场?但马西尔摩根这样回答那些质疑者:“正是因为他的成长没有面对铁与血,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承担那些在战场上没有必要的感情,热血在战场上是多余的东西,我们希望他如同机器一般的冰冷。”
马西尔摩根说的一点都没错,阿姆斯特朗从踏足战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能直面战场的残酷。即使之前还救过他的近卫,在下一刻死在面前,他也没有一丝悲伤的情绪,他只是把这种不必要的情绪转化为对自己战斗不利的数据。
对生命含义的认知,阿姆斯特朗自认为他不是什么哲学家。所以离开参谋室,踏上真实战场上的阿姆斯特朗,只是把自己指挥的军队从一堆无形的数据看作一部有型的机器,把每一台战争装甲步兵看作机器的一个装置,把每一个机甲士兵看作一个零件,甚至于他把自己也看作这台战争机器的一个零件。
既然是零件,为了整个机器能完美运转,所有的零件都是可以损坏并舍弃的。当然,他一视同仁,可以舍弃的那部分零件也包括他自己。
对方也是一台战争机器,两台战争机器的搏杀,注定更强的一方取胜。但谁更强,必须由胜利来决定。即使现在看来,叛军的战争机器已经稳操胜券了。
三千七百台战争装甲步兵肯定无法维持斯库基尔河防线,所以阿姆斯特朗直接放弃了河岸防线,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群作为第一个抵抗据点,然后一路向西在德雷克赛西尔,斯普林菲尔德,包括南面的科灵戴尔,北面的哈弗敦。只要区域的建筑物密集到难以让装甲步兵顺利通过,就是摩根军的狙击阵地。一层层的后退,一层层的抵抗。这是阿姆斯特朗以空间来换取时间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