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死吧——”杨传折断右臂上的箭羽,朝阿归冲杀了过来,直取他的项上人头。
阿归吓得赶紧后退:“放箭——射死他,射死他——”
瓦剌军慌忙乱箭齐发,如暴雨般的飞箭射向杨传。于是乎,一代英雄喋血沙场,壮烈殉国。
杨七郎战死古北口,中路的瓦剌军进入了密云平原,朝北京城直奔而来。独石、马营等城堡处于孤立无援的危急境地,守城明军与瓦剌军队力量对比悬殊,城堡附近的河水也被瓦剌军绝断,已是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杨俊差不多要疯了。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师逼攻,立即戒严京城。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击败瓦剌先锋官。
北京保卫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兵部尚书派右通政王复到土城拜谒英宗。初五日,朱祁钰下诏诸王遣兵入卫,杨俊奉命撤往居庸关,狙击瓦剌大军,为京师声援。
经过数日的激战,长途跋涉的瓦剌军在北京军民的打击下,损兵折将,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被炮火击中战死。连续的失败,士气低落,再加上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军队也已经快到达京城,也先算是坐不住了。
也先看到北京城在于谦、石亨等文武大臣的坚守下攻取北京城成了泡影,又害怕杨洪切断他的归路,不得不草草收兵。十五日夜,瓦剌军拔营而走,明军以猛烈的炮火欢送,斩杀瓦剌军万人,也先只好向回良乡逃去,京师保卫战基本结束。
与此同时,进攻居庸关的五万瓦剌军,因天大寒,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墙壁结冰,瓦剌军无法进攻。经过七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均被击退。
明军三次出关追击,斩敌无数,其中都指挥杨俊率官军八百人追击,斩获贼首六级,马一百二十匹,牛骡四百七十余只,追回男妇五百余口。杨俊以功进署都督佥事,仍与罗通守备居庸关。
十七日,等到杨洪率部二万余人赶到京城郊外时,损失惨重的也先已经仓皇撤退。杨洪奉命与孙镗、范广等人率兵剿灭京畿附近那些尚未后撤、仍然在大肆劫掠的也先军残部,歼敌于涿州、紫荆关等处。
杨洪率精兵追至霸州固安一带,一举斩敌首480多级,生擒48人,缴还所掠人口万计、牲畜弓刀无数。此后杨洪又于固安取得大捷,生擒瓦剌将领阿归等人。
瓦剌退兵后,朝廷论功行赏,进封杨洪为昌平侯,加授“奉天栩运推诚宣力武臣”勋号,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赠世券,食禄1100石。昌平侯杨洪受命暂留京师,负责操练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在内的卫戍部队,兼掌左军都督府事。
杨洪的二弟保和殿、武英殿大学士、“朝内第一铁笔”杨清被封为世袭瀛西九千户,主修沽水(即北运河)。杨洪庶长子杨俊,则任前军都督府右都督,留京师总领三千营。
景泰元年(1450)八月,也先无条件将英宗送回北京,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明英宗朱祁镇回到北京后,当了名誉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宫。他自从大难不死之后,对任何人都太相信了,包括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还有杨洪父子拒绝开城门之事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找个机会除掉他们,他在等时机的到来。
北京侯爵杨府正在建造的时候,朱祁钰御笔亲封,赐予杨洪优质汉白玉下马碑一通。这原本是件好事,可不知道怎么回事,朱祁钰在书写下马碑铭文的时候,竟然将杨仁的“杨”字少写了一笔(在其偏旁“易”字上的“日”中间少了一横)。
刻字的工匠突然发现原稿中的纰漏,慌忙请示吏部尚书王直如何处置。王直(1379—1462)乃朝中首班大臣,他的妹妹是杨洪之弟弟杨清的夫人,两家为姻亲。
他仔细一看样稿,果然如此。他精通易经,在这节骨眼出现这样的事情绝不是什么好兆头,沉吟片刻之后,王直不动声色对工匠道:“皇上怎么写的,你就怎么刻好了。”
工匠点头道:“好吧。不过这‘杨’字的日字之间少了一横,明显就是个口字,口即空空如也,不吉利。侯爷是个大好人,积善行德,我看还是填上去为妙。”
工匠一语道破了玄机,王直也不发怒:“杨家乃英烈之门,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天意不可违。”
工匠道:“窃以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横得加上去,可保侯爷一家平安无事。”
王直罢手道:“吉人自有天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妥。我们就顺应天意吧。”于是,工匠在雕刻铭文的时候,原原本本的拓印上去了,下马碑中的“杨”依旧少了一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