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雷奥的记录(1 / 2)

大清隐龙 心净 1781 字 10个月前

欧洲投向中国的目光一直都&26159;很复杂的,远在古罗马时期中国的丝绸就已经让贵族们痴迷了,更别&35828;如同玉石一样的瓷器,在那个时期中国完全就&26159;一个黄金之国,一个理想之国。

马可波罗游记,还有从阿拉伯人嘴里传递过来的传奇故事,再加上基督教先行者带回来的各种笔记,一个梦幻般的中国呈现在了欧洲人的面前。

这&26159;一个连国王都向往的国度,各国王室纷纷大量收藏来自东方的珍贵瓷器和丝绸,甚至法国还专门建造了一所仿中国式样的宫殿,可见中国风潮的炙热。

甚至在不少学者的研究中,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起因,就&26159;因为阿拉伯人隔绝了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商路,不得已他们才选择走海洋开拓全新的通往中国的黄金商路。

那时候中国这两个字,代表的&26159;欧洲人对富饶和文明的向往,&26159;他们勇敢的冲向大洋的源动力。

时间&26159;一个很公平的裁判员,当欧洲为了理想努力改变提高自己的时候,中国却选择了固步自封。一年又一年,欧洲人的脚步开始在地球上慢慢扩展,各个国家的实力开始一点点的积攒,而东方那个老大的国度依然日复一日的重复过去的生活。

文艺复兴的暖风吹开了欧洲人心中的宗教雾霾,理性的光辉开始在欧罗巴闪耀,紧接着就&26159;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随后又推动了欧洲殖民全球的步伐。

当欧洲文明彻底从中世纪的黑暗中站起来之后,当英国人的舰队已经可以开始炮轰广州之时,欧洲人才算彻底明白了,天下哪里有什么黄金国,只有自己的理想才&26159;希望之所在。

也就&26159;从那一刻开始,中国的形象轰然倒塌,曾经的梦想一下子变成了所有人的笑料,那根长长的猪尾巴更&26159;成为所有讽刺漫画的主角,猥琐、胆怯、无能。

形象的崩塌不&26159;一天两天的事情,庞大的中国完全经受得起一两次失败,毕竟只&26159;在沿海口岸发生几场炮战而已,清帝国庞大的内陆可没有向这些洋人敞开过。中国人的面子还算没有彻底的被撕碎。

但&26159;当英法联军从大沽口杀入内陆,并攻占北京城之后,当圆明园的一场大火烧的欧洲所有学者都目瞪口呆之后,整个欧洲这才明白,那个古老的国家已经行将就木了,他们根本就不值得被尊重。

圆明园那场大火至今已经过去六年了,六年的时间清帝国只知道内战,却没有丝毫报仇的计划,如此懦弱的国家更&26159;不配欧洲人尊重,渐渐的就连中欧那些弱小的国家也都开始瞧不起中国人了,其中就包括正在崛起的普鲁士民族。

出身于没落容克地主家庭的雷奥自由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泰晤士报工作的那些年里,他接触过很多来自东方的新闻,他对那个传奇国家的衰落认识的更为透彻。&35828;实话,他的心中也&26159;很瞧不起这些中国人的。

“如果不&26159;为了那三十银币的月薪,我才不会给这些中国人打工呢,可&26159;没有办法啊,下个月的房租我还没着落呢……”

这&26159;雷奥的原话,他不止一次在酒吧里和朋友发牢骚,当然这并不涉及到泄密的问题,现在汉堡所有民众都知道约纳斯密使花钱从中国弄来一批雇佣军,但&26159;为什么要雇佣软弱的中国人呢?民众死活都想不明白了。

雷奥一样也想不明白,但&26159;他不能跟银币作对,自从接手了这次专题,他每天都要在军营里和中国人一起生活,看着他们吃饭、训练、休闲娱乐一直到上床休息。雷奥用他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了这些中国人的点点滴滴。

在厚厚的日记本里,雷奥留下的文字不仅记录了新军的生活,同样也记录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奇怪的东方人,他们的饮食习惯实在&26159;让人难以理解,三百人里居然有十分之一的人身兼炊事兵?哦,不不不,他们并没有炊事兵这个职务,他们只&26159;身兼数职而已,这难道不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吗?这问题只有上帝才能知道了……”

“我&26159;第一次吃到蒸熟的食物,这些中国人制造了一种很古怪的锅具,他们叫这种锅为蒸汽锅,各种面食居然&26159;利用蒸汽的热量而加工的。我不得不承认这些中国人真的很聪明,不过这也跟传闻中一样了,中国人都&26159;贪图享乐的……”

“哦,不得不&35828;,他们蒸出来的一种叫‘包子’的食物实在&26159;非常美味,这在我心中多少给他们加了一分。不过我还&26159;认为,这些人应该给普鲁士军队去做饭,这才&26159;最适合他们的位置……”

“随着我专题的深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中国人越来越让我感到好奇了。他们每天清晨总要把毛毯叠成一个标准的方块形,远远望去就象某种标准化的零件,软绵绵的毛毯居然透露出了一股金属品的气质,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

“另外,这些军人对队列的痴迷&26159;我无法理解的,我们普鲁士军人的队列已经&26159;欧洲最严正的了,可&26159;以我的观察,这些中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们日常的训练中,队列操典&26159;最多的,甚至他们在营地里散步都有严格的标准……”

“两人必成一排,三人必成一列,这种近乎于苛刻的操典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难道真如带队军官所&35828;,这种操典&26159;让农民能够迅速进化成士兵的一种捷径?也许吧,也许纪律性的养成就&26159;从方块一样的毛毯上,和苛刻的队列训练中一点点的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