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分析道:“那你怎么断定蒙古人无法燃尽。”</P>
“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P>
“蒙古人犹如草原的生命力。【”“只要有绿洲,阿拉伯民族就不会消失。”】”</P>
韩信强调的是民族特性。</P>
“元朝朝廷是另一回事吗。”</P>
“早该说明白,否则我误会你的意图了。”</P>
韩信神色如常,却流露出一丝责备。</P>
“你这是咎由自取啊。”</P>
韩信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P>
李思涵撇了撇嘴,质疑道:“真能这样无赖吗。”</P>
明明是自己理解偏差,还怪到别人头上?韩信的策略玩得炉火纯青,让他无言以对。</P>
“好吧,你是大将军,我就不深究了。”</P>
韩信淡淡地说,“蒙古王廷如今已是强弩之末,元顺帝也不是开疆拓土的明君。”</P>
“他们现在只想偏安一隅,绝无侵犯大明之心。”</P>
“这样的形势,将军难道不清楚。”</P>
韩信微笑,显得胸有成竹。</P>
李思涵回应:“你的确洞察入微。【\"的确,如今的元蒙与我大明已无从比较。\"】”</P>
说完,韩信转向李思涵,眼神深邃。</P>
忽然,他问道:“你觉得我们是否到了‘马放南山,刀兵入库’的时代。”</P>
他的询问带着深思。</P>
李思涵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韩信:“你真的有这样的想法。”</P>
这还是那个驰骋沙场的大将军吗?他在开玩笑吗?</P>
韩信内心警惕,这种念头绝非他所愿。</P>
韩信一生征战,他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朱元璋的意图他又怎能不明白?</P>
身为大明的军事领袖,韩信怎可能选择和平?没有战争,他存在的价值何在?“鸟尽弓藏”的道理,他比谁都清楚。</P>
因此,对于韩信而言,主张战争,才是他们这些将领存在的必要条件。</P>
然而,韩信的言论显然带有试探的意味。</P>
尽管李思涵不解韩信为何试探,但他知道,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应对。</P>
他笑道:“这样的言论,绝非大将军应有的立场。”</P>
“以我对你的了解,大将军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P>
李思涵接着道,“为什么呢。”</P>
韩信饶有兴趣地问:“你为何这么说。”</P>
他心中暗自惊讶,李思涵竟能从话语中察觉出他的真实意图。</P>
李思涵笑道:“这言语中透着一种过于保守的气息。”</P>
“我猜……”他停顿了一下,“大概是朝廷官员的想法吧。”</P>
韩信点头,表面上轻松,内心却微微震动。</P>
李思涵的洞察力出乎他的意料。</P>
他和朱元璋的想法是一致的,持续巩固北方,但朝廷的文官们却持反对态度。</P>
他们认为,是时候享受和平,不应再消耗国力去对抗蒙古。</P>
甚至有人主张,对蒙古人应给予宽容,接纳他们的习俗,而非一味征伐。</P>
这样的论调,显然荒谬至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