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盖大棚,穷三年!(2 / 2)

这对于一个记账的来说,那是非常好的品质,因为会计要的是谨慎,而她这种斤斤计较,就是谨慎,不容许一分一毫的账目出现差错。</P>

这种品质非常合适当一个会计。</P>

赵犇打算把她往这方面培养,他甚至已经让人从外面买回来了一些会计的书本,只要丁三美愿意努力,日后她未必不能成为一个专业的会计。</P>

甚至通过自考来拿到那个她失之交臂的学历。</P>

丁三美啪啪的打着计算机,然后一阵操作,把账目递给了赵犇,低声的说道:“咱们没有收入,要支出的太多了,这几天看得我都有些害怕,所以还是得省点才行!”</P>

“行吧!”</P>

赵犇沉默了一下,他一开始感觉过意不去,毕竟在他看来,别人给自己打工,一百五一天,一个月就是四千五,已经不算是高了。</P>

但是他可能忽略了他现在在农村,还是贫穷,有些家庭年均收入甚至有些在好几千块钱的地方。</P>

“其实要是我,直接开八十一天!”赵鑫还是有些意犹未尽。</P>

“就一百!”</P>

赵犇拍板了。</P>

赵鑫还想要说说,被丁三美给压住了,丁三美摇摇头,这毕竟是赵犇的钱,他们夫妻两不能越俎代庖啊。</P>

…………………………</P>

这时候,一座座大棚正在良子坡拔地而起。</P>

有大有小。</P>

大的能有宽二十米,长度能达到八百米,整体面积到一千四百平方,使用面积将近两亩地。</P>

而小的,大概有宽度在十一米,长度在四百米左右,四百多平方,耕种面积在半亩地左右。</P>

面对这一座座温室大棚,村里面的人越来越好奇了。</P>

而这时候,作为始作俑者的村支书黄岩,村主任赵卫国,却有些感概万千了,他们站在山坡上,俯首看下去,眼神很复杂。</P>

“卫国啊,你说三牛能成功吗?”</P>

黄岩的心态很复杂,一方面他希望赵犇能回来带着村寨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他多年在外面看到的东西告诉他,这是不可取的一种种植方式。</P>

“这些年温室大棚种植的确有些市场,去年市里面还组织了一批村干部去了那个什么号称温室大棚最成功的的地方,在青州那边,叫寿光的,我虽然没去,但是也了解过很多,虽然这种温室大棚的确能在亩产和品质上有所增加,但是成本增加很多!”</P>

赵卫国有些苦笑:“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去县里面开会,县农业局的领导就说了,搞这种大棚种植的确有经济效益,但是风险太大,县里面好几个有样学样的农业公司,都赔进去了!”</P>

“盖大棚,穷三年!”</P>

黄岩叹气,他们又不是与世隔绝,虽然平安寨偏居山区地区,但是镇府和县府为了让他们脱贫,可是做了很多工作的。</P>

他也了解过大棚种植,而了解最多的,就是有过来人说过那么一句话,盖大棚穷三年,不知道多少人都赔进去了。</P>

如今赵犇搞这种大棚种植,他不能说不支持,可心里面也在打鼓,一旦失败了,这可是很致命了,甚至对全村寨的士气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P>

如今村寨很多人又泛起了一丝丝的希望,很多人都在盯着赵犇,赵犇要是能成功,说不定就能燃气村民的自强之气,要是失败了,估计就彻底的让村民绝望了,到时候平安寨只能躺着等安排了。</P>

“这些天你都在镇上县里面跑关系,没有一点收获吗?”赵卫国突然问。</P>

“镇上是觉得我们平安寨没啥希望了,洗洗睡吧,不要搞这么多东西,毕竟我们平安寨欠债太多了,连镇府都不敢再相信我们了,前前后后搞了这么多项目,有一次成功过吗,山上那上万亩的油茶树还在那里,可油茶却卖不出去,东山的柑橘林,西山的板栗种植,就没有成功过!”</P>

黄岩摇摇头。</P>

“那县里面呢!”赵卫国捏捏太阳穴,他也知道镇上不是对他们有意见,而是真的爱慕能助了,毕竟龙山又不是只有他们平安寨,他们也要看大局。</P>

“县里面倒是对我们还是有些希望的,他们也希望我们能自己脱贫致富!”黄岩道:“但是支持力度不大,哪怕农民自主创业的贷款,最高额度不过二十万,而且还是低息,不是免息的!”</P>

“之前我好像听说过,这种大棚种植,国家是有补贴的,现在三牛不干也干起来了,你再去跑一跑这方面,看能不能把这个补贴拿下来!”</P>

赵卫国想了想,说道。</P>

“嗯!”</P>

黄岩点头:“我先去镇上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政策,然后去申请一下!”</P>

“希望三牛真能闯出一条路来!”</P>

赵卫国目光带着最后的希望,看着脚下这片一座座温室大棚的屹立的土地。</P>

“我也希望!”</P>

黄岩目光深情,不仅仅是带着希望,更是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