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抢走摄政王的蒋明枚,周熙甯很没有好感,说到底还是因为当初书宁曾在他面前表现过对周子翎的兴趣,自家小姨都还未回京,周子翎怎么能就成亲呢!
仁贞太后没好气地笑道:“瞧你这眼皮子浅的,又不是什么好东西,你小姨的我都留着呢。”
周熙甯总算放下心来,又朝匣子里瞅了瞅,把里头一根碧绿碧绿的簪子拿了出来,小声道:“这个好看,留给小姨。”想了想,又不高兴地道:“母后未免也太大方了,那个蒋……蒋什么的,跟您又不熟,您随便赏赐些不值钱的意思下就好了,何必这么破费。反正小皇叔也不缺这点东西。”说罢,又愈发地有些不服气,小声嘀咕道:“小皇叔也真是的,那蒋小姐长得还没他好看,性子也不如小姨爽快,出身也不高,偏不知到底看中了她哪一点。”
仁贞太后哭笑不得,摇头道:“大人的事,你晓得什么。在母后跟前说说也就罢了,可千万莫要在外头乱讲,不然,传进外人的耳朵里,还不知要掀起多大的波澜。”说话时,又未免想起了书宁来,立刻换了副担忧的神情,“也不晓得你小姨最近怎么样了,这都多久了,也不见有信回来。”
“小姨现在还在秦地么?”周熙甯一说起书宁,立刻来了精神,托着腮,睁着一双大眼睛使劲儿地忽闪,“上回她写信来说九通城里有个摊子卖的馄饨特别香,还说要把人家的独门秘方给学了来,也不晓得学到了没有?她最近都不写信回来了,是不是把我给忘了?”
“你小姨最疼你,怎么会忘了你,定是有什么事情给耽搁了。”仁贞太后嘴里这么说,心里头却多少还是有些担忧。自从书宁被崔翔安救下后,每隔三五日总有信传进京里,可最近竟有十来天没有了消息,就连周熙甯都觉察到不对劲,更何况是她。
一念至此,仁贞太后愈发地不安起来,立刻招呼宫人去宁府询问情况。宫人才走了不多久,竟又返了回来,一脸疑惑地朝仁贞太后回道:“奴婢还未出宫门,就瞧见老太太并两位老爷进了宫,一齐去了仁和太后殿里。”
仁贞太后微微讶然,正欲再问,外头忽传来低低的通报声,“娘娘,仁和太后有请。”
…………
宁老太太到底见多识广,闻听仁和太后把蒋明枚的身世,面色竟分毫不变,只笑笑着安慰道:“太后娘娘这是关心则乱,王爷是什么人,心里头可明白着呢,哪里能没有分寸。不说旁的,这事儿他若果真想要瞒着,恐怕也传不到宫里头来。”
宁老太太今年已近九十高寿,历经三朝而不倒,于世事与朝政都洞若观火,仁和太后对宁家这位老祖宗很是信服,闻听此言,心中已稍安,笑笑着道:“也是本宫心浮气躁,一听到消息就慌了神。毕竟摄政王……”
她没有再继续往下说,但在场诸人俱心神领会。周熙甯年幼,仁和太后的唐家又实在无人,朝中诸事都在周子翎和郑国师的手里。虽说郑国师这半年来节节败退,但在朝中的势力却非朝夕间就能拔除的。周子翎与郑国师相互抗衡着,才能维持这大周朝的平安。
虽说先前周子翎对皇位无意,但谁能说得清楚日后会不会改变心意,尤其是而今还娶了郑国师的闺女。
仁和太后只要一想到这点,心里就一阵发苦。
宁老太太一直看着仁和太后,目中一片坚定,“且不说蒋姑娘此人品性究竟如何,到了现在的地步,只能看摄政王的意思。若蒋姑娘果真是被国师所迫,倒是大好,即便不是,若摄政王不松口,我们也不好轻举妄动。”
仁和太后目中闪烁不定,宁大爷见状,晓得她还是没有死心,又低声劝道:“娘娘放心,就算蒋明枚再怎么野心勃勃,也要看摄政王听不听。王爷若真对她百依百顺,岂会把婚事一直拖到现在。”
仁和太后的性子又岂是那般容易放下心的。只是——想起方才宁老太太说的话,她终究还是点点头,就算对蒋明枚再怎么不信又如何,只要她是周子翎未过门的王妃,她就不能绕过了周子翎对她下手。
…………
蒋明枚并没想到演这一出戏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以为在周子翎面前报备一声,日后便是郑国师闹将出来,周子翎也会信她,不想不仅周子翎生了疑心,连宫里头的仁和太后也有了防备,而今更是掘地三尺地要把她的过往一一挖出来。
外头又落了雨,阴风冷飕飕的,蒋明枚让丫鬟在屋里烧了两个火盆,靠在软榻上眯着眼睛打盹儿。
麝香轻轻敲门进屋,小心翼翼地凑到蒋明枚身边悄声道:“冬青和夏槐偷了府里的东西被林管家使人拿住了,方才已经使人送去了衙门。”
蒋明枚勾起嘴角满意地笑,“好,好,闹得越大越好。最好让全京城的人都晓得那是国师府安插的人……”
麝香勾着脑袋沉默不语。
一会儿,外头又传来阵阵喧闹,有丫鬟急匆匆地在门口唤道:“大小姐,宫里又来了赏赐……”
作者有话要说:咳咳,难得我不急不躁慢慢地收尾,大家也表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