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甚幸,至治之君也!(1 / 2)

计省本身的职能,因为缺少了三司使和各种司所,导致了计省名存实亡。

赵桓从历史的长河里,看到了大宋应该建立一个新计省,而这个新的计省的正职应该是属于三公九卿,长时间出现在常朝里。

而新计省,需要担任其本职工作。

包括商税、农税等财税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改良方案并组织实施。

还需要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形势,参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大宋的商业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还需要拟订朝堂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政策,完善鼓励包括居养院和安济坊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还需要建立新的税法和税收审计工作。

还需要大宋越来越繁荣的海贸的市舶司的税务,也就是海关税如何征收和各种货物征收比例。

还需要负责各路、州、府的财会审计。

这都是计省本身应该干的事,但是元丰改制之后,这些职能,都归了户部所有。

户部本来就负责大宋的人丁和官员任命和考核,工作繁重,还负责税收。

加了计省的工作职能后,就显得转不过来圈了,但是能够勉强应付。

毕竟在赵桓登基之前,大家都是踩着西瓜皮滑,滑到哪里算哪里。

现在商改的不断推进,户部力有未逮的弊端逐渐显露。

连钱都花不出去,不正说明,大宋的朝堂正在逐渐的失去了他本来的作用?

赵桓看到了大宋的朝堂的弊政,但是他现在却无力去改变,确切的说时机还不成熟。

就以组建商部来说。

从亲从官抄了吴敏和李擢家,内帑暴富开始,赵桓就开始计划商部诸事,整整两年,从选人到从各个部分分权,用了整整两年。

这还是有李纲的帮衬才做了起来。

但是依旧是个大体的框架,如果不是李纲倒腾出来个飞梭织布机,商部能不能走下去,还模棱两可。

赵桓看着朝臣们渴望的目光,说道:“这样吧。”

“先说货币的事,大宋的钱引不能超发,这是底线!一块银元一张钱引。绝对不可超发。”

赵桓先给大宋的财会改革定了个下限,这个下限是一个保障,防止大宋手工作坊的薄弱经济体,在财会改革的冲击下,被直接冲垮。

大宋很富有,但是封建王朝的经济都是工坊和小农经济,很容易就会导致各种社会乱象。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步一步走。

“赵都知,我记得咱们内帑有很多的票号钱庄,对吧。”赵桓忽然说道。

赵英一愣,这常朝什么时候有他的事了?

“是的,主要都是在北地,约有一百多家大宋的票号,官家的银元就是从这些票号里兑出去的。”赵英俯首赶忙说道。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把内帑的票号钱庄,给了商部,让商部组建大宋钱庄吧。”

赵英的眼睛越瞪越大!

官家最开始用内帑,填补陈留门战死军民的抚恤。

在云中路补大宋军卒的粮饷。

在河东路借钱给孙博和何栗,填了常平仓的窟窿。

平州战事中,内帑出钱买粮。

大宋书坊成立的时候,内帑的书坊全部给了进奏院和李邦彦,组建了大宋书坊!收益归了国帑!

连圣旨打劫的一千万银元,都归了国帑!

现在内帑所剩不多的票号和钱庄……官家也要拿到外朝去?

李纲、郑望之、朱胜非面面相觑,官家这是又要做什么?他们莫名的看着赵桓,不知道他意欲何为。

赵桓看着赵英的脸色,就知道他不舍得。

大宋的内帑书坊没了,丝坊给了纺织所,抄家的钱,也都拿出来做了国用军事民事。

现在票号钱庄,也要没了?

赵桓笑着说道:“组建一个大宋钱庄,制定和执行货币的发行和回收,制定货币政策,管理民间钱庄,很有必要。”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当初两蜀地区,选择赵构而不是朕原因吗?”

李纲点头说道:“片钱不入蜀。”

虽然朝堂上,谁都没指名道姓,但是这个片钱不入蜀,蜀中钱引如废纸的政令,是赵佶为了削蜀中地皮而下的政令。

这导致了蜀中对汴京朝堂的天然不信任。

赵桓看到朝臣们都是明白人,这群人尖子们,都知道蜀中为何选择赵构。

都不糊涂啊。

赵桓笑着说道:“大宋的商贸极为繁荣,但是缺钱。并不是大宋不够富有,而是大宋缺少交易用的货币,也就是钱荒。”

“朕用一道圣旨打劫了倭国一船银子,弄了一千万的大宋银元。”

“旨在建立以白银为本位货币,建立一种新的货币制度。”

“到底发多少银元?到底印多少钱引?钱引谁来印?银元和铁钱兑换比例是多少?大宋对外贸易使用银元结算时又应该依据什么条例?都没个章程。”

“太上皇当初一拍脑袋,印一堆钱引,一拍大腿,印一堆钱引。”

“这样的印法,就是民不聊生,民心不在、社会动荡,稍微有点事,就是离心离德。”

“朕从来不怪蜀中百姓,是大宋对不起他们。”

户部侍郎郑望之站了起来,说道:“官家,要不这事,交给户部来做?”

赵桓看着郑望之,看的郑望之心里发毛。

然后郑望之才悻悻的坐下,他已经看懂了官家的眼神里的意思。

户部当初吞了计省的活儿都没干好,这个银本位体系显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门,户部吃不下。

“我说郑少卿啊,这户部已经够胖了,再吃就走不动道咯。”朱胜非嗤笑了一声,笑着说道。

柳成卿拍了拍郑望之,笑了起来。瞬间,文德殿内,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赵桓也是摇了摇头,朱胜非说了自己想说的话,户部的职能太多了,再多就周转不开了。

柳成卿疑惑的问道:“官家,完全没必要把内帑的票号拿出来啊,让陈冲从国帑支点钱,把这事办起来就是,为何要把内帑的钱拿出来呢?”

柳成卿的疑惑也是常朝上,六部九卿和大宋的太宰李纲,内心的疑惑。

“官家臣以为不妥,再建一些票号钱庄就是,官家登基以来从未从国帑拿过钱,还一直在补贴国帑,现在再把票号钱庄拿出来,内侍省怎么办?”李纲也站了起来,反对官家再次肢解内帑的举动。

“是呀,官家,大宋百姓的唾沫星子会把我们这些人骂死的,薄待谁都不能薄待官家。”柳成卿赶忙站起来应和。

这要是真的把皇帝的小金库折腾空了,被百姓知道了,他们得被骂死!

赵桓摇了摇头说道:“内帑还有些许的产业,够花就行。”

赵桓一直在有意识的清除内帑的产业,包括他继位的时候,继承的内帑工坊和后来查抄的工坊。

他一直在有意识的减少赵家积累财富的能力。

朝臣们不懂,即使懂了也不敢乱想。

但是赵桓却知道,内帑是畸形的产物。

内帑的产业,都不隶属于国家,而是隶属于皇帝私人所有。

而皇帝,是这天下权力最大的人,内帑必然缺少监督,会滋生出多少贪腐和特权?

若内帑的规模越来越大,产业越来越大,到最后就会变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畸形的利益集体。

而这个利益集体,成为大宋这颗正在新生的大树上的新的蛀虫。

赵桓想要大宋永昌,自己还不停扩大内帑,制造特权,制造畸形利益集体,那才是石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