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刘偕一脸和蔼可亲地走向了远处跪着的太学博士,官季忠。</P>
“官博士这是有何冤屈啊?”</P>
官季忠也不拜谒刘偕,就是那么昂首挺胸地跪着。</P>
“臣闻陛下昨日写诗一首,言,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P>
“我等读书人,以及众多太学弟子在听闻之后,无不心寒难过。”</P>
“我等还请天子收回此诗!”</P>
刘偕轻轻点了点头:</P>
“原来如此。”</P>
“是朕伤了诸位学子和博士的心。”</P>
“那就是朕的错了?”</P>
刘偕这一问,问得官季忠心里有些犯怵,久久不敢吱声。</P>
自己身为臣子,肯定不能说天子有罪。</P>
刘偕也不给着官季忠打马虎眼的机会,就这么惺惺地等着官季忠回话。</P>
“官博士,朕错了?”</P>
官季忠还是不敢回话。</P>
“说!朕错了吗?”</P>
“大胆说,朕赦你无罪。”</P>
官季忠闻言,咽了咽喉咙,彻底放开了胆子:</P>
“陛下不应该轻视士族,小觑读书人,景帝时,董仲舒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
“大汉百年社稷,有儒家儒士半壁功劳,而且朝堂之运转,天下之治理,更是读书人勤恳出力。”</P>
“如今陛下年幼,不辨忠奸,宠幸逆臣,远离贤臣。”</P>
“重粗鄙武夫,轻治世文人。”</P>
“如此下去,国将亡矣!”</P>
“故,臣请陛下,收回诗赋——从军行。”</P>
一时间,官季忠身后的两千太学弟子也跟着一齐高呼:</P>
“学生恳请陛下,收回诗赋从军行。”</P>
刘偕目光深邃地看着官季忠,</P>
“说完了?”</P>
官季忠点点头。</P>
“说完了。”</P>
刘偕噌一下,拔出了天子剑架在了官季忠脖子上。</P>
“姑且不论,你说得对不对,朕先问你,你横拦天子銮驾,这对吗?”</P>
官季忠闻言,瞳孔一震:</P>
“陛下,臣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大汉社稷着想啊。”</P>
刘偕冷笑一声:</P>
“好一个迫不得已,好一个为大汉社稷着想。”</P>
“那朕问你,朕是紧闭着宫门不让你进,还是闭着眼睛不看下面呈上来的折子?”</P>
“你说你为大汉着想,你倒是跟朕说说,你为朝廷做出过哪些功绩啊?”</P>
“你是让一方百姓吃饱饭了,还是给朝廷献出了多么精妙的策论?”</P>
“亦或者,你刚正不阿,在董卓横行洛阳的时候,为朕仗义执言,为洛阳百姓仗义执言?”</P>
官季忠一时语塞。</P>
“我……这……我……”</P>
刘偕眼神发红:</P>
“我什么我,告诉朕,你拦朕的銮驾,对否?”</P>
官季忠的心理防线瞬间被击溃。</P>
但他还是强壮着胆子,大有一副视死如归的精神,厉声道:</P>
“陛下,臣是错了,可陛下那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必须收回。”</P>
“只要陛下一日不收回,臣便与太学院两千名弟子在此,长跪不起!”</P>
刘偕瞪着跪在地上的官季忠:</P>
“你敢威胁朕?”</P>
“朕作诗,轮得到你这个学问不精身无寸功,只会摇唇鼓舌人前显摆的腐儒来评判对错?”</P>
“你说读书人如何如何,朕倒是十分费解,你们读书人这么厉害。”</P>
“怎么天下还大乱了,百姓多有饿死,关东群贼还起了造反之心?”</P>
“朕记得,汝南袁氏,豪门世家,四世三公,士族翘楚。”</P>
“你看,连造反的头人都是那袁家竖子,朕这诗写得有毛病吗?”</P>
“没毛病!”</P>
“反倒是朕手下这些骁勇善战的士卒,他们出身寒门,多为布衣白丁,却为了保汉室江山,朝廷社稷。”</P>
“一个个身先士卒,抛头颅洒热血,沙场尽忠,何其壮烈?”</P>
“朕说你书生不如百夫长,错了吗?”</P>
“你要是说错了,那明日,你便给朕穿甲戴盔,给朕平定关东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