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一个美丽的误会(1 / 2)

要说囤积这茅台酒,谭震还得感谢王成。</P>

要不是他,谭震还没有机会收藏到这么多的茅台酒。</P>

要知道那年头可是计划经济体制,买什么东西都要票。</P>

像这种大规模的采购就更不用说了。</P>

没有过硬的关系,你就是再有钱,也买不到茅台酒。</P>

王成是川省人,他有个姑姑嫁到贵省茅台镇。</P>

也是巧了,她的丈夫恰好就在茅台酒厂上班。</P>

而且还是在销售科工作,自然就给了谭震购买茅台酒的便利。</P>

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谭震说起想要收藏茅台酒的事。</P>

王成一听,立马就上了心。</P>

在他的心里,谭震就是他的救命恩人。</P>

没有他,自己父亲就可能永远瘫痪在床。</P>

自己也可能无法坚持到大学毕业。</P>

他一直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报答谭震,现在机会来了。</P>

王成立马就打了电话给他姑父,要他务必帮忙。</P>

还把谭震帮助他的事情也在电话里说了。</P>

他姑父一听,呦!这可是老王家的恩人呐!</P>

这忙必须得帮!</P>

何况这还是给他们销售部创造业绩。</P>

这种利人利己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P>

不过这年头买茅台酒是要票的,何况买这么大量的茅台酒。</P>

为了不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P>

王成姑父和谭震经过多次沟通以后,想到了一个法子。</P>

谭震以港岛发达电子公司北京办事处的名义向茅台酒厂下单。</P>

以出口创汇的名义掩人耳目。</P>

虽然这酒没有出国,但是购买方确实是港岛的。</P>

而且这销售款收到的也是实打实的港币,也算是出口创汇了。</P>

买酒的钱也是谭震委托文智林办理的。</P>

所有的费用到时候从谭震的红利中扣除。</P>

这样自然双方得利,两边都是皆大欢喜。</P>

茅台酒厂得到了宝贵的外汇,谭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茅台酒。</P>

为此,王成的姑父还得到了酒厂的表彰,毕竟出口创汇可是大事。</P>

在那个年代,国家为了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对外汇是异常的渴望。</P>

可以说只要你能拿外汇来大陆购买东西,除了某些国之重器。</P>

其他的东西是要多少有多少。</P>

就是一些古玩字画,在友谊商店都是明码标价。</P>

而且上面还特意标明,只能用外汇券结算。</P>

这也间接说明当时国家对外汇的需求是多么的强烈!</P>

谭震当时定了1000箱,每箱12瓶,合计瓶。</P>

全部也就是二十多万港币的样子。</P>

按理说这样的小单在茅台酒厂算不了什么。</P>

茅台酒厂好歹也是一个大型国企,这点钱塞牙缝都不够。</P>

可是那年头一切跟创汇有关的都是大事。</P>

当时茅台厂还专门派了一个人千里迢迢的把茅台酒押运到京。</P>

指望着跟客户沟通后再捞一个大订单。</P>

为年底的创汇任务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P>

没想到到了谭震指定的地点,货卸进了仓库,却没见着正主。</P>

谭震安排财务付了款就让他离开了。</P>

这也让茅台酒厂大失所望,出口创汇的希望也成了泡影。</P>

其实这也不怪谭震,他只是收藏而已。</P>

还没狂妄到要帮茅台酒厂卖酒到国外的地步。</P>

外国人的饮酒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茅台酒在海外其实并不是很畅销。</P>

真正买它的人其实都是以华侨为主,外国人其实并不感兴趣。</P>

他们喜欢喝的一般都是威士忌和葡萄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