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北关事(1 / 2)

烽火明朝 南风前辈 1653 字 8个月前

秦山高俊,自古就是华夏的龙脉所在,武关更是这秦山之中首屈一指的雄关险隘!

武关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边临着险要的乱石山崖,东门外的道路沿着山腰盘曲而过,一边是高山绝壁,一边是百尺悬崖,山路狭窄难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关中南下河南、湖广,必走武关道,若是卡住这里,想要通行湖广湘赣,就只能出潼关绕行千里。

因此当张午阳的探马回报时,张午阳怎么也不敢相信,顺军竟然将如此重要的武关拱手相让!

“武关之上,当真空无一人?”

“绝不会错,我们进了武关,四处查看,第一小队已经过了武关去打探消息了!”

张午阳暗暗惊奇,“这顺军究竟是要干什么,千年雄关竟然如此轻易得手。”

张午阳带着兵马,沿着山路盘曲上了武关的关城,到了近前才发现,关城大开,内里当真是空无一人。

东门之上镌刻着“武关”两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带着一种刺破时空的苍凉感。

这关城之上,不知流淌着多少英雄血啊!

留下一个连看守关城,张午阳带着大队兵马出了西城门,下了城关往西进军。

关城西北地势逐渐平坦,道路也宽敞了些,比东边道路好走许多,大军到了丹凤县城东,又有探马来报。

传回的消息让张午阳更加惊奇,“你说整个丹凤县的顺军也都撤走了?”

“报告团长,的确是这样,整个丹凤县的顺军都撤走了。”

“这顺军到底是在搞什么鬼?”

张午阳忍不住在心中猜想,却始终想不明白,商州府在鹿城县不过折损几千人,这顺军的知府大人,怎么可能会把整个武关、丹凤的兵力全都撤走。

“你们没有抓几个人问话?”

“中间有骚扰过几次,抓到的人什么也不知道。”

“那就不想了,继续往北打探!”

丹凤县城夹在两山之间的谷地里,斜着往西北方向延伸,张午阳见顺军撤走之后丹凤县城大乱,有不少青皮趁机胡作非为,便派了一个营的兵马进驻县城,四处宣布军纪安抚百姓。

“全城戒严,敢有作乱的一律抓起来,等候处置!”

张午阳对入城的营长下了令,转头也不进城,带着兵马继续往北前行。

丹凤县城往西北方向,又前行了三十里,到了一座古镇棣花镇。

棣花镇北边横着一座大桥,名叫“宋金桥”,相传是宋金时期,汉人与女真人的边界。

偌大的宋金桥,古朴荒凉,滔滔河水从桥下流淌过。

据说宋金时期,大宋十分富有,与金国停战之后的百年间,贸易来往十分密切,棣花镇受边境贸易之利,发展十分繁盛,整个棣花镇长街数十里,后来元朝的蒙古人来了,灭了女真人的金国,又与宋朝在此数次大战,繁华的古棣花镇就在战火中被摧毁了。

往事越千年,故国多丰硕!

梦里化蝴蝶,飞作长安客!

站在宋金桥上,张午阳感慨不已,这里本是汉人的中心腹地,后来竟然成为了汉人与胡人的边界。

华夏人的汉唐雄风一去不再,先有宋亡于蒙元的悲剧,到如今竟然又是山河破碎,异族称雄!

不久去北边打探消息的探马撤了回来,顺军在丹凤和商州府补充了

许多骑兵,探马无法继续往商州府方向搜索。

张午阳站在宋金桥的桥头,望着北边的群山,一路走来顺军都撤走一空,不知顺军是要做什么,不过自目前的情况来看,顺军绝对是有什么了不得的大行动。

“二营留下驻守棣花镇,其余人马随我撤回丹凤县!”

张午阳领着兵马回到丹凤县时,天色已经近夜,不过城中的秩序已经恢复了很多,街上点起了戒严灯,三人一队的华夏军不断在街上巡逻。

张午阳打着灯,将顺军撤走一空的消息都写在信里,交给探马即刻出发到鹿城县报信。

第二日一早,张午阳召集百姓,都聚在城南学堂前的空地上,把驻军昨日抓的恶霸青皮都押过来,一排一排全都砍了脑袋。

随后在南门外用木杆插了一排人头桩,又派兵士四处发布安民告示,将几个连派到附近几个村镇恢复秩序。

一连两天,县城周边惊慌的百姓逐渐安定下来,躲在山中的一些百姓没有吃喝,听到县城中的情况,也开始陆续往县城返回。

恢复生活的百姓,见华夏军既不抢劫,也不害人,逐渐的不再害怕。

等城中百姓恢复如常,张午阳挑了个好时辰,在县衙的大门前,举行了一个祭旗仪式。

挑选了一根长木杆,把华夏军的大旗缝在顶上,然后几个士兵一起用力,把旗子插进事前准备的深洞里。

第一次见到这种稀奇事,百姓都围在一边看热闹,华夏军除了维持必要的秩序,也不打骂,说话态度也好。

有些百姓大着胆子,“哥儿,你们这是干啥哩?”

一旁的华夏军士兵就兴奋的指着旗子,“这是我们的旗,我们在祭旗哩!”

百姓心中不解,“祭旗不杀个人头,用什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