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征鸿初起势,新蝉第一声(2 / 2)

东坡往事 耕文轩主人 936 字 11个月前

十月,父苏洵收到了雷简夫的书信,告诉苏洵朝廷将要召试学士院。

十一月初五,朝廷的召命果然下达,天子要召试紫薇阁,而年已五十的苏老泉却故意称病不去赴试。而是在当年的腊月初一,给仁宗皇帝上了万言书!以一名布衣的身份先是向仁宗皇帝解释了自己不去赴试的原因,然后是像中国古时候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意气风发地向圣上提出了诸如改革吏治、恢复武举等十条措施。

然后才致书雷简夫与梅尧臣,说明了自己不去赴试的原因。对于这种先斩后奏、视死如归的举动,苏老泉的解释是:前段时间欧阳文叔曾把自己写的《权书》等策论文章进献给了朝廷,但朝廷却认为其中观点不可信而不予采纳,那么这次紫薇阁的考试我去参加还有何意义呢?——正好前几日本人刚好身有微恙,就称病不去赴试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苏洵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虽然有点迂腐之态,但从另一方面也确实展示了知识分子的那种应有的风骨。

最主要的是,这种言传身教的举动潜移默化地教会了苏轼兄弟今后的行事以及今后从政的风格。

嘉祐四年(1059),己亥年。

三月。

二十四岁的苏轼离开家乡眉山,前往成都,期间与自己的宗兄宝月大师过往甚密。

宝月大师,法号释惟简,字宗古,苏氏,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九岁出家,十九得度,二十九赐紫,三十六赐号。曾任成都大慈寺六世主持,领袖四川众僧、广泛传播佛法。绍圣二年(1095年),宝月大师圆寂,葬于锦城(成都)之东塔子山,苏轼还为其作《宝月塔铭》。

宝月大师给苏轼的两个药方,苏轼以书札呈给了父亲。在成都时,苏轼又向宗兄惟简借了折枝两轴,浮沤画一轴。

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此外,“折枝”,也指七言律诗中对仗的颔颈二联,“折”其中“枝”而已。故折枝诗也就是对仗的七言联句。浮沤,是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

在成都,苏轼还买缬(古称部分镂空版印花或防染印花灯织物为缬)一匹,后因花样不太满意,想换成黄地月□者(也就是另外的颜色花样,此处已无从考证),还托惟简去市场上问价,可见两人的情谊十分深厚。

适王素从定州(今河北保定代管县级市定州市)移知成都府,王素,字仲仪,王旦之子,山东莘县人。

王素到任之前,蜀地铁钱已多,而铸钱不止,致使币值越来越轻,商贾不行。

王素下令,十年之内,不准铸钱。其为政爱民,蜀与渭州居民,画像祠之。已经进士及第的苏轼闻讯,由于居丧守孝,不能登门参拜,但出于对王素的敬重,给新任知府上了《上知府王龙图书》,提了一些意见,为蜀人陈情。希望王大人不要忽视容易办到的善待戍卒兵丁的养兵之事,更应多加留意于难以处理的、对人民赋税征收之事。并奉上他过去所作的十五篇较为得意的文章,请知府大人处理政事后闲暇时间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