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试论小京官的仕途变幻(2 / 2)

东坡往事 耕文轩主人 956 字 10个月前

冥冥之中,这种对“夜雨对床”的兄弟手足之情,伴随了苏轼兄弟的一生,成为了古往今来同胞之情的典范。

看到苏轼兄弟的茁壮成长,眉山乡校——寿昌院的老师刘巨专门赠诗给兄弟俩以鼓励。

刘巨,字微子,还是那位写出“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的老秀才,诗被苏轼改为“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后,对苏轼可谓是念念不忘。

这次,刘老师赠的诗想必也是字斟句酌过的:惊人事业传三馆,动地文章震九州。老父欲别无他祝,以愿双封万户侯。

不知为何,在我看来,刘老师的诗文水平仍没什么提高,只是较为朴实些,用在鼓励苏轼的特定场合,基本上还算马马虎虎。

突然有一天,圣上有旨:

天子已准许苏轼应制科考试了,宣择日进殿考试,不得有误!

接到通知的苏轼,赶紧按当时士子的惯有做法,分别上书枢密使富弼,端明殿学士、吏部侍郎曾公亮,以及应举制上两制书。这几篇书文在耕文轩主人通读起来,尽是高中生般的政论文章,其次不过就是对于几位政坛巨擘的吹捧之辞。

八月初八,父亲苏老泉被委任为秘书省试校书郎。

后得知,这是成都府路转运使赵抃在上头美言说,苏洵的品行及学识誉满乡里,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任命。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以至于神宗皇帝每当选择益州、杭州这两个州郡的长官时,都会对继任者说,“过去赵抃治理此郡,方法最好!”

意思是,伙计们下去就按赵抃的方针办,是不会有错的!

二十多年后,赵抃死后,朝廷命苏轼为他撰写了详尽的歌功颂德的碑文,这也算是苏轼替其父亲还上了一个人情债。苏老泉事后还上书欧阳修与赵抃,以示感谢。同时,还带着苏辙拜谒了赵抃。

此后,苏轼又上书刘敞,与其探讨了求才与气节的话题,对刘敞的才气与品行照例是进行了一番的赞美,此时的刘敞将要到陕西路永兴军赴任。

刘敞(1019年~1068年),北宋学者、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省樟树市)。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字贡父,合称为北宋二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