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流言碎语满天飞,但却也正好长了包拯的名气,多了几分震慑力,好让那些宵小不敢打包大人的主意。也同时,某个方面来说,也给包拯包大人解围。
这阵子好多人都在明里暗里的问他——包大人定亲了么?
这个问题,他不敢回答。
若说无,那些人定会敲锣打鼓的上门求亲,到时候,定会如同上辈子那样,包拯震怒,统统拒绝,然后连续一个月不理他。
若说有,他又怎么能说谎呢?
左右为难之下,他只好闭门不出,假装公务繁忙,连王丞相的棋局,他都拒绝了。
现在好了,乌盆案出现了,很快很快,包大人就会跟上辈子一样,扬名开封了,然后呢,那些来求亲的肯定会退避三舍了。
于是,包拯转头,就迎上了公孙策亮亮的眼睛。
“包拯,我们今天就去如何?”
“去哪?”
“去看看那个乌盆呀。”公孙策弯着眉眼,扬了扬诉状。
包拯忍不住抬手摸了摸公孙策的头,“好。”
说来那李浩也是命中劫数,遇到那心狠手辣的丁千兄弟,他曾经问过包拯,是否真的见到了那李浩的魂魄。
包拯但笑不语,只是说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不知道这次包拯又有什么说辞。
“真的是那乌盆有冤情?”公孙策走在包拯身侧,笑问道。
“是否有冤情,我们去看看就知道了。”包拯将公孙策轻轻带向里侧,一边回答着。
开封的街巷,人来人往,颇为热闹。已经任职开封半个月,包拯的黑脸和月牙印记已经在开封百姓中广为流传,因此走在街巷上,时不时的就有人朝包拯作揖做礼。
转入一条僻静的街巷,包拯开口问道,“赵班头他们今天又想找你求情?”
公孙策点头,笑道,“他们到底还需要一些时间才会慢慢习惯。”
“他们毕竟不是展昭小白,展昭和小白自小习武。”也不指望他们能够有多少武力。只是期望他们能够改改懒散的作风罢了。
“到地方了?”公孙策疑惑的看着四周,好像和记忆中的不太一样。上辈子他也曾和包拯微服来过王进的家中。不过他一直以来不太会认路。
包拯拍了拍公孙策的肩膀,“按照诉状所写,应该是这里了。”
王进是落第秀才,靠卖灯笼为生,那李浩死之前曾跟王进买过灯笼,没曾想,王进买来的乌盆,居然就是那李浩。
公孙策看了眼四周,地方非常小,但是摆放着的灯笼大多不错,上面的题字画画也颇为雅致。
“比不上公孙公子的潇潇秋雨图。”包拯凑近公孙策耳畔,低声说着,带着几分笑意。
公孙策轻咳一声,斜瞥了包拯一眼,“哪有包大人的筒子值千金?”
包拯一笑,可那千金却是在公孙公子的账房里呀。
“来了来了……”王进小跑着从店铺后面跑了出来。
“两位公子是要买灯笼?”王进疑惑的看着他对面的这两人,一黑一白,一个端正威严,一个儒雅俊秀,这两人不像是买灯笼的样子啊。
“不买灯笼,买乌盆。”包拯上前一步,平静说道。
这个时候的灵光寺。
“我以为,大师应该已经离开了。”对坐的中年男子,轻轻的放下了一颗棋子。
“若事已了,灵寂自然离开。”老和尚看着棋盘,半晌,轻轻叹了口气,“那么久远的事了,施主何必如此执着?”
“这人活一生,总得有些事去做,不然,岂不是没趣?”中年男子说着,突然笑了起来,“是了,庞籍和老八倒是比我有趣多了。”
“八贤王是位仁厚君子。”老和尚说着,看向中年男子,“施主,他也曾经执迷不语。”
“大师说的,是庞籍吧。”中年男子说着,语气似乎有些嘲讽,“不过,他是比我幸运多了。”
老和尚看着对坐的中年男子不经意间散发出来的恨意,再次叹气。
“大师,你也不用为我费心,棋局已经开始,不到最后一步,我是不会弃局的。”中年男子说着,慢慢的站起身,“既然过了中盘,那么很快也要结束了。大师一旁看着就是。”
中年男子说罢,站起身,又突兀一笑,“大师您最近收的弟子,是叫公孙策吧。”
老和尚抬眼看向中年男子,“是的。”
“那我可就要看看了,他和那个包拯,到底是哪里入了庞籍的眼。”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