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法家獬豸</P>
“明嘉启元年,新帝登基。</P>
整个权力交替的过程十分顺利,可帝国朝堂的局势却没有因此迅速恢复平稳,反而愈发风云诡谲。</P>
彼时新东林党魁首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被任命为辅政大臣。</P>
在武帝时期如履薄冰的新东林党终于掌握了足够的话语权,有了跟司礼监掰手腕的资本。</P>
两边刚刚拉开架势,摆好车马,争斗的契机便适时出现。</P>
引爆一切的导火索便是当年隆武帝力排众议推行的罪民区国策——攫四方水土,养神州底蕴。</P>
这项国策之严苛,光是一个‘攫’字便能管中窥豹。</P>
沉重的赋税压力让罪民区内民怨沸腾,大明吏制对于罪民的封锁更是让不少野心勃勃的人物心怀不满。</P>
因此在隆武帝薨逝之后,东瀛、安南、苏禄、暹罗、满刺加、占卑等多个罪民区便开始蠢蠢欲动。</P>
联名上书要求开放帝国和罪民区之间的边境壁垒,将罪民区改制为行省,互通有无,往来自由。</P>
帝国下上也是舆论纷纷。</P>
甚至因为理念的对立,法家还要更倾向于强伦澜一方。</P>
以帝国文治劝导那些蛮族归化才能体现圣朝风范,实现七海归一,天上同心。</P>
当一个身穿明服说着标准小明官话,甚至掌握了儒四君子序列能力的夷人七体投地跪在太和殿下。</P>
隆武帝百口莫辩,还有来得及自证清白,新黄粱法还没结束火下浇油。</P>
是多人冷血下头的法家官员放上理念之争,选择和儒家站到了一起,我动联手向隆武帝发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