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朱雄英一针见血(2 / 2)

“难不成他们还敢胡乱丈量土地不成?”</P>

话刚说完,朱元璋的脸上就露出了尴尬之色。</P>

赵大家的五亩地,不就是因为胡乱丈量变成五亩六分的。</P>

朱雄英指着赵大的土地说道:</P>

“爷爷,朝廷的土地分为两种。”</P>

“一种是赵大这种在官登记造册的熟田。”</P>

“数量是永远不会变的。”</P>

“另一种就是老百姓自己开的荒地。”</P>

“熟田历朝历代都有鱼鳞册在。”</P>

“不会多也不会少。”</P>

“荒地却历朝历代都在增加。”</P>

“然而真实情况却截然不同。”</P>

“尽管有不少百姓开垦荒地,但是朝廷的鱼鳞册上的土地总数。”</P>

“却没有多大的变化,甚至在王朝末期,不增反减。”</P>

“而这其中,就是因为有隐田的原因。”</P>

“朝廷优待士绅,减免有功名之人的赋税。”</P>

“这让很多人想着如何把土地投献到这些有功名之人的名下。”</P>

“以此来躲避朝廷的赋税。”</P>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朝廷要是想查,终究还是能够查到的。”</P>

“真正令人担忧的,恰恰是朝廷查不到的地方!”</P>

朱元璋不由得心生好奇:</P>

“朝廷还有查不到的地方?”</P>

朱雄英点了点头:</P>

“一个县比如说有五万亩土地。”</P>

“每次丈量土地的总数都是五万亩。”</P>

“朝廷会不会派人重新丈量一次呢?”</P>

朱英饶撇了撇嘴说道:</P>

“既然都是五万亩,那还有什么重新丈量的必要?”</P>

“只要总数对得上不就行了?”</P>

朱元璋也深以为然。</P>

丈量土地是个大工程,短则一两年。</P>

长则数年,所以轻易不会重新丈量土地。</P>

包括现在大明丈量土地。</P>

也不过是为了推行一条鞭法罢了。</P>

朱雄英闻言说道:</P>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P>

“这些胥吏为什么会有操作空间。”</P>

“就是因为朝廷不会因为总数不变再丈量一次。”</P>

“刚才我为什么要问修缮银的事。”</P>

“因为修缮银就是这些人玩猫腻的手段!”</P>

“每次丈量土地,朝廷和当地 官府都会拨付修缮银。”</P>

“用来校准丈量工具。”</P>

“然而这些却成了这些胥吏敛财的手段。”</P>

“百姓使银子了,他们手里的尺子就紧一些,土地亩数自然 就准确一些,”</P>

“百姓不使银子,他们手里的尺子就松一些,土地亩数也就上来了。”</P>

“那两个胥吏为什么临走的时候要问赵大有没有修缮银。”</P>

“就是想用这些手段再敲诈一番。”</P>

“若是 赵大能够掏的出这份钱,那五亩六分就会重新变成五亩。”</P>

“只可惜,赵大掏不出这份钱,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家的地从五亩变成五亩六分。”</P>

朱英饶依然不敢相信的说道:</P>

“可是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P>

“多出来的六分地,还是要登记造册的。”</P>

“将来在鱼鳞册上就会多出来六分地。”</P>

“对他们又没有半分好处!”</P>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寒芒。</P>

已经想到了一些东西。</P>

果然,朱雄英摇了摇头说道:</P>

“二姑,你错了!”</P>

“从百姓手里多量出来一分的土地。”</P>

“就能从士绅的土地里少量出来一分。”</P>

“原本的一亩加一亩,变成了九分加一亩一。”</P>

“总是还是这个总数,但是百姓和士绅们需要交的赋税数量却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