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再开恩科,选拔人才(1 / 2)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P>

朱雄英又长了一岁。</P>

大明也来到了洪武十一年。</P>

洪武十一年和洪武十年最大的不同就是。</P>

朝廷多年打算 丈量土地的决策。</P>

终于得以顺利的推行下去了。</P>

当然,这其中也不是没有人阻拦过。</P>

有的是当地的士绅,有的是当地的富户。</P>

当然像之前姓刘的那样的小勋贵。</P>

觉得自己有功劳在身,能够扛得住王命旗牌。</P>

甚至还有人暗中撺掇自己手下的佃户和家奴对抗朝廷。</P>

只是这些人明显低估了朱元璋的决心和杀意。</P>

以及王命旗牌的威力。</P>

那些只是自己暗戳戳的对抗朝廷的倒好好说。</P>

起码自己死了还能够保全下妻儿老小的性命。</P>

而那些暗中煽动百姓的人,下场可就惨多了。</P>

视情节轻重分为夷三族和诛九族。</P>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也逐渐的传遍了大江南北。</P>

敢于对抗朝廷的人也就越来越少。</P>

对于这种局面,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P>

以及那些朝堂诸公都感到十分的满意。</P>

再加上正好要过年。</P>

百官也纷纷上表称颂。</P>

朱元璋也是咧着嘴过了个好年。</P>

过完年之后,是朝廷正式开科取士的日子。</P>

之前朝廷连着开了两年的恩科。</P>

并且又在恩科之外因为市舶司的原因加开了一次。</P>

不过这一次却不是恩科。</P>

所以天南地北的学子,早早的就开始往京城赶。</P>

连着三年的科举改制,再加上杨永年的大名在朝廷的刻意操作下。</P>

早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年轻的士子们也逐渐的接受了新式科举。</P>

想要在科举改制后大展宏图。</P>

至于那些老学究,除了哀叹人心不古,儒道不昌之外。</P>

要么赶紧学点科举改革后要考的东西。</P>

要么就此破罐子破摔,再也无心功名。</P>

不过这无论是对朱元璋还是朱雄英都没有什么影响。</P>

相比较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P>

这点个人的得失,朱元璋等人根本就不放在心上。</P>

开过年,朱雄英倒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P>

整日的带着张辅在街上闲逛。</P>

至于先前的两个跟屁虫。</P>

朱檀醉心于算学和格物学。</P>

朱柏醉心于诗词歌赋。</P>

已经没有太多的 时间跟朱雄英在一起玩了。</P>

这也让朱雄英心生无限的感慨:</P>

“小张辅啊,还是你好。”</P>

“知道心疼你哥哥,陪着你哥我玩。”</P>

“我那三个叔叔,一个比一个没良心。”</P>

“尤其是四叔,都跑到海津去了。”</P>

“一去就是半年,也不怕自己媳妇跟人跑了。”</P>

张辅本就比朱雄英年纪小。</P>

并且也没有朱雄英的生而知之。</P>

所以朱雄英的话只是听了个大概意思。</P>

挠了挠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P>

朱雄英对此也不在意。</P>

只是随便的吐槽一句,当个玩笑罢了。</P>

逛到中午,两个人便想着找个地方吃饭。</P>

看着近在咫尺的天下第一楼。</P>

朱雄英却没有带张辅进去。</P>

而是在距离天下第一楼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