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搬不完的白银(2 / 2)

至于因为此事而耽搁停摆了两天一夜的市舶司,自然引来了无数商人的怨声载道。</P>

但市舶司的官员却并不在意。</P>

很快,远在金陵的朱元璋就得到了这个消息。</P>

在得知朱棣一次性就运回来上千万两白银的时候。</P>

也是大吃一惊。</P>

立刻就把朱标和朱雄英给 叫进宫了。</P>

朱标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P>

脸上的的震惊一点都不比朱元璋少。</P>

知道那个银矿会很大,但是没想到会这么大。</P>

朱元璋和朱标当然不会觉得那个银矿就只能产出这么一船银子。</P>

真要是这样的话,大明劳心劳力的远征东瀛也太没有性价比了。</P>

而这一船银子也足以说明。</P>

那个 银矿里 银子的储量是多么的惊人。</P>

“咱可真是没想到。”</P>

“老四这 一船就运回来了 上千万两的银子。”</P>

朱标也在一旁点头附和道:</P>

“四弟确实是有点出乎儿臣的预料。”</P>

“恭喜父皇,咱们大明以后可真不缺银子了!”</P>

朱元璋脸上顿时露出 了笑容:</P>

“这还不是雄英的功劳。”</P>

“要是没有他,谁知道那里会有这么大一个银矿。”</P>

朱雄英听到两个人的话只是微微一笑。</P>

一千万两银子, 朱雄英根本毫不意外。</P>

要是没有一千万两 那才叫意外呢。</P>

要知道这个银矿就算是在原本的历史上。</P>

都能够大大的 缓解大明的银荒。</P>

那时候的银矿可是掌握在东瀛幕府大名的手里。</P>

现在这个银矿掌握在大明的手里。</P>

对大明的 好处只会更多。</P>

“这不过是整个银矿里的九牛一毛罢了。”</P>

“爷爷和父王倒也不必如此激动。”</P>

听到朱雄英的话, 朱元璋和朱标的脸上 都闪过一丝怪异之色。</P>

不过 想想也是,整个大明估计也就朱雄英有这个资格把一千万两银子 如此的不放在眼里。</P>

至于其余人,还是往后稍稍吧。</P>

毕竟大明能够走到今天的地步。</P>

每一步都跟朱雄英脱不开关系。</P>

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之后。</P>

朱元璋说道:</P>

“现在这些银子正堆在海津市舶司衙门的仓库里。”</P>

“得赶紧把这些银子运到京城。”</P>

“一方面别占用那里的仓库,一方面还能缓解一下东北移民的消耗。”</P>

朱标赞同的点了点头说道:</P>

“依儿臣看 ,还是不要动用沿途官府的力量了。”</P>

“直接抽调一批锦衣卫来押送这些银子。”</P>

“还要严格保密,以防走漏风声。”</P>

朱元璋对于朱标的提议也是感到十分的赞同。</P>

“标儿说的不错。”</P>

“财帛动人心,还是不要走漏风声为好!”</P>

不料这话出口之后,却立刻遭到了朱雄英的反对:</P>

“孙儿倒是觉得这件事没有什么好保密的。”</P>

“不仅要让 百姓知道,还要大张旗鼓的宣传。”</P>

“让所有的百姓都知道咱们大明现在从海外找到了银子!”</P>

听到朱雄英的话,朱元璋和朱标的脸上都露出了愕然之色。</P>

财不露白的道理,人尽皆知。</P>

更不要说这是一千万两银子。</P>

虽说敢起歹心的几率非常低。</P>

但朱元璋和朱标也不希望有任何的闪失。</P>

“雄英,财不露白的道理,你应该也是知道的。”</P>

“这么多钱,虽然不至于引来什么乱子。”</P>

“但一旦有人开了这个头,将来运送银子回来可是很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