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相聚(1 / 2)

写话本的又不是只有李家一家,还有其他书铺看到李家卖得好也争相模仿。类似卖得好的话本还有不少。

锦州那边还有写李延宁从农家子一路考上状元的科举故事呢,成为很多学子努力学习的榜样。

李延峰只想宣传宁弟为百姓做的事情,积攒宁弟的名声,可不想消费宁弟。

华孟灏知道后,道:“算了,好名声可遇不可求。”现在他在民间的声望可是三王爷或者四王爷都望尘莫及的。

李延宁道:“没错。”

他们无法控制事态的走向,但好名声本就难得,他们出生入死打下的地盘,难道还担不起百姓的一句夸赞吗?

对于他们这样的名声,沈辙非常高兴。哪个文人不想名扬天下,李延宁名扬天下,他这个老师也同样声名远扬,连沈家都跟着扩大了知名度。

沈舟谦也看了话本。他是第一次看到这话本,虽然在都定州的时候,他也听百姓们讲述过、夸过李延宁,但是当把李延宁的事迹写成故事后,竟是如此好看。

再想到曾经京州人提起都定城都是一个避之不及的地方,现在却被李延宁治理成了官员们争着去的香饽饽,沈舟谦更加佩服李延宁这个表姑丈了。

沈舟谦想起表姑丈未中进士时,在他家学习的时候是如何地刻苦勤勉。他曾说过“为生民立命,为盛世开太平”,现在他真的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

这就是表姑丈读书的目的,那是否也能成为自己读书的动力呢?试想若是自己也能这样建功立业,那该多好啊!

一趟都定州之行,让沈舟谦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开始勤勉刻苦起来,不用沈辙催着,已经自觉地默背四书五经。

这一切变化,沈辙都看在眼里,他欣慰这趟没白带孙儿出来。

李延宁带着家人回千山村看望姜氏。华孟灏看着去千山村的路,竟是不输县官道,进村后的所见所闻更是让他惊讶。

这哪里是一个村落,简直比小镇还要繁华。千山村跟几年前比已经千变万化了。连李延宁都快不认识了。

村里大多数的房屋已经换成了青砖瓦房,每家每户的院落外都种着桂树。村道宽敞,屋舍漂亮,远山如画,路过的百姓都衣裳整齐干净,妇人头上都插着簪子。这是一个富裕的村庄。

千山村的百姓看到这种高头大马和华丽轿子都见怪不怪,每天都有很多类似的车子来来往往。叶家和李家的商队经常进进出出。别的地方的商人也会来千山村进货。

村头都盖起了客栈。整个村子比景和镇还热闹。李延宁路过村头的老李家时发现,老李家已经拆了,现在是一家客栈。

李延峰告诉他,村里发展起来后,来往的货商多,有时候拿货回去来不及便去住村民家。

可是村民家都有女眷,行商的都是高大壮硕的男人,住家里大家都不放心。老李家一直荒凉着,路过的行商和路人总是问这户人家怎么回事儿。村民解释多了都烦,都不想说了。

有一次几个商人傍晚赶到千山村,一来便下起大雨,他们只能就近躲到老李家。老李家的大门都腐朽了,汉子见这屋子荒废,便破门而入躲雨。

隔壁邻居听着老李家的动静以为闹鬼了。不知怎么的闹鬼的消息越传越邪乎。李青松怕对村子有影响,便买了老李家,拆了重新建成客栈。现在这客栈生意还挺好的。

马车接着往里走去,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李延宁知道这是路过千山村的族学了。族学从他考上状元后便在筹备建立。现在已经考出了四个童生,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能为家里改换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