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前进(2 / 2)

但随着航天局参与程度的深入,事情渐渐变得奇怪起来。</P>

在新远交过来的建造图纸中,居然出现了大量他们看不懂的设计,要么是不知道什么功能,要么是知道功能但不明白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设计方案。</P>

然后新远派过来的工程师就会解释原因,航天局才惊讶的发现前进号的原始设计不但不粗糙,反而有种过分的精致,几乎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P>

沈祚舟曾参与进了服务舱降噪部分和舱内重力\/失重适应性人体工学设备的制造,然后崩溃地发现前进号主体舱室的降噪设计与重力相关优化比起天宫空间站都完善得多。</P>

在前进号主体完全建造完毕后,他一直有一种强烈的错觉:</P>

前进号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短时间就能设计出的,感觉更像是拿到了现成的图纸照着做,才能做到完工后几乎就没有重大缺陷。</P>

从设计到建造完全一气呵成,顺利得让人难以置信。</P>

虽然一直有“传言”新远的背后是一伙集中在高技术领域的海外华人,但就算搬空naca的资料库也不可能找到如此程度的图纸。</P>

最后他只能认为是那些研究员能力过于变态,领头的几个更是科学与工程学天才,才能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奇迹。</P>

航天局参与进来这么久,但也没有任何人敢保证自己完全了解这座空间站,以至于沈祚舟名为副总指挥,实际上还在拼命向叶长思学习了解这座空间站。</P>

至于后面才进入京城工作的何倘,更是处于闷头看的阶段。</P>

而现在叶长思正在关注的是从基地远程传过来、最为核心的旋转控制模块。</P>

前进号领航舱的控制台上也在同步显示相同的信息,更说明其独立能力之高。</P>

沈祚舟看到的是前进号的框架三视图,每一个部分都充斥着不同程度的蓝色,正视图中央有一个不断闪烁的红色圆点,并与一个稍大的绿色圆点重叠。</P>

“绿色,是前进号的几何中心,根据是来自每一个舱室以及框架结构的出厂数据。</P>

我们提前测定了它们的质量、尺寸以及重心分布,然后写进计算机,完全空载的前进号只要安装到位,它的重心与旋转中心偏差不超过千分之一。</P>

而你知道我们为前进号提供的所有补给,都需要严格按照特定方式封装,所以它们的数据也能看做是几乎标准的,输入计算机后就能矫正当前的重心。</P>

当然,这些全都是不严谨的理论参考,仅仅用于旋转后的调整依据,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P>

叶长思不仅是在给沈祚舟和何倘讲述,也是间接在为前进号的舰长李晟传授经验。</P>

后者刚刚下来还需要时间进行适应,但并未停止像一名合格宇宙飞船舰长的前进道路。</P>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