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漫画IP的魔力是何等的摧枯拉朽(1 / 2)

世间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这经典名言实在是世间真理。在三言两拍里有一张着名的章节《较钝秀才一朝交泰》。

所谓钝,迟钝,不灵光。甚至老,尤其是那种怀才不遇的老,都可以归之约钝。

只是这田立群,老则老矣。钝,倒不至于。运气没那么顺遂,是一定的,怀才不遇那几乎是断论了。

田立群祖籍四川剑阁,就是巴蜀雄关那个剑阁。从小在北京长大,一口熟练的京腔京韵,后来随父母南迁去了广州。

1992年,tVb在广州设立过“内地艺员训练班”,他并不是什么被街头的星探发现视若珍宝,也不是什么陪同朋友报名自己中奖入行。他仅仅是高一那个暑假,觉得百无聊赖好玩,去报了一个名。

香港回归之前,94,95,96这港片的鼎盛时期,武侠,动作,文艺,生活,几乎涵盖各种门类,各种类型片空前的繁荣。田立群从那时起常年在香港低成本电影厮混。

香港本来就是花花世界,很多影视影视行业的那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从事五行八作的人很多。

田立群并没有混的醉生梦死那般彻底,保有一丝难能可贵的清醒,属于为数不多那种有心的人。他对任何有关影视行业的资料收集非常上心。跟那些在这个行业里厮混,光想着挣钱的人不一样,不能说他有什么艺术追求,他可能只是喜欢琢磨而已。

他始终觉得这个行业是有规律的。哪些东西卖钱,哪些元素卖钱,哪些演员卖钱,哪些东西珍贵,电影的哪个部分让观众觉得值票值。这在他看来是妥妥精准的学问。

那个年代,人手一本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在他的床头柜上也整天都放着,时常翻看揣摩。只是他对表演的欲望不是那么强烈,他更多喜欢的是那种电影制作的过程。

他对港片的剧本从始至终有那种收藏的狂热。这种秘而不宣的东西,他靠着自己简单的方法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说不费工夫有点违心,那一部一部的港片,他通过反复的观摩揣度,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还原出了剧本的原貌。

只是港片有个特点,草草而就的特征非常明显。通常很多影片的拍摄只有一个大纲,大部分的细节内容是在片场磨出来的。

何为磨,就是那种即兴创作。演员,编剧,导演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有的时候甚至是天马行空那种。这就让拍摄过程并没有那种死板的按部就班,常常是开会讨论出了一些精彩的场景,然后编剧现场办公,写好了立马让演员排演,导演确定好走位跟镜头的组合,让一切热锅出炉。

电影的雏形出来之后,然后往里面填充各种娱乐元素,通过大量的补拍把情节串联起来,这是那时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常态。

那个年代使用自然光居多,常常把一天中适合拍摄的光线分成很多时间段,然后根据剧情需要的光线把各自分镜头的场景拍摄完毕,后期剪辑通过编号和排序再对物料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

如此说来好像拼凑的痕迹很重,其实不然。那个年代的电影讲究的是圆润的叙事,没有后现代所谓强烈的跳跃感跟突兀。如果效果达不到让普通观众看懂的程度,那就把剧情推进的速度降下来,加一些补充说明的叙事镜头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