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棺椁入陵(1 / 2)

大明国士 子率以正 1703 字 8个月前

“草民拜见尚书大人。”</P>

震耳欲聋的拜见声响起,方孝孺已经伸出的手僵在了原地,脸色更是肉眼可见的变得萧索起来。</P>

陈堪见状,急忙叫着方氏兄弟上前将村民们扶起来。</P>

村民们起身,尽皆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方孝孺,一边看一边窃窃私语。</P>

“元生!”</P>

方孝孺的声音传来,陈堪急忙退到方孝孺身后,应道:“老师有何吩咐?”</P>

方孝孺张了张嘴,摇头道:“去配合一下礼部的大人,尽快把你师娘葬下,咱们便回京吧,这村子老夫就不进去了。”</P>

此言一出,方氏兄弟顿时面面相觑。</P>

方中宪凑到方孝孺耳边,轻声问道:“父亲,咱们好不容易回一趟家,不多留些时日吗?”</P>

方孝孺环视一圈或打量,或拘谨的目光,摇头暗叹口气,也没多说什么。</P>

眼见方中宪还欲再问,陈堪轻轻扯扯他的袖子,拉着他便朝灵车旁的礼部官员走去。</P>

方中宪挣脱陈堪的手,低声问道:“元生,母亲的棺椁回乡了,我怎么觉得父亲反而不太高兴?”</P>

陈堪脚步一顿,看着方中宪脸上的疑惑之色,沉吟片刻,摇头道:“衣锦还乡,老师自然是高兴的,只是现在的溪上方村已经变成了方家村,不再是老师的家乡了。”</P>

方中宪皱了皱眉,有些不太理解陈堪的意思。</P>

陈堪想了想,继续说道:“你看看现在的方家村,哪里有半点村子的样子?”</P>

方中宪顺着陈堪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排排青砖瓦房。</P>

大明的绝大多数村子,都是以土坯加茅草铺盖而成,家中有三间土屋,那就是富裕人家。</P>

像北方一些地方,更是挖个窑洞就住进去。</P>

一个村子全是青砖白墙的瓦房,这样的地方在大明不能说没有,但也绝不可能出现在宁海这样一个小地方。</P>

偏偏这样的村子现在在宁海出现了。</P>

这意味着什么,其实已经非常清晰明了。</P>

片刻后,方中宪收回目光,似有所悟的微微点头,而后也不再纠结此事。</P>

有些事情,不用说透,大家都有眼睛。</P>

真正的大人物为什么在功成名就之后不愿返乡?</P>

因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已经是他们对家乡最大的善意。</P>

方孝孺也是一样。</P>

从方家村的村民们给他跪下行礼称呼他为尚书大人之时,这里已经不再是他的家乡。</P>

他为官清廉,但一部尚书的威势是不可能隐藏的。</P>

方家村之人借着他的名声,让县令大人都要忌惮几分,这就是中央之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统。</P>

方孝孺选择视而不见,过门不入,便是给官场上的人留余地。</P>

不然方氏族人犯下国法,地方官府是处理呢,还是不处理?</P>

处理,怎么跟方孝孺交代?</P>

不处理,怎么和国法国规交代?</P>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暂时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的难题。</P>

正如陈堪,这些年他从未回过淮西凤阳祖地,便是因为如此。</P>

陈堪带着方氏兄弟来到灵车旁,礼部的官员正在小声和几个匠人小声商议着什么,看见陈堪带着方氏兄弟过来,郑声急忙行礼。</P>

“见过侯爷。”</P>

“郑大人不必多礼,我就是来问问,宁国夫人的棺椁现在可以下葬了吗?”</P>

闻言,郑声迟疑道:“正午时分乃是吉时,宁国夫人的棺椁自可下葬,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宁海县地处沿海之地,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封石,且方大人那边,下官等人也不确定,待他百年之后可否要与宁国夫人合葬。”</P>

陈堪皱了皱眉,问道:“什么意思?”</P>

郑声打量了方氏兄弟一眼,随即凑到陈堪的耳边低声耳语道:“若是方大人要与宁国夫人合葬,这封石就不能封,否则墓门便打不开了。”</P>

“原来如此!”</P>

陈堪脸上露出了然之色。</P>

简单来说,这封石和帝王陵寝之中的断龙石该是一个道理,就是用来防盗墓贼的,合上之后就打不开。</P>

方孝孺若是要和郑氏合葬,那现在就不能封墓,须得等到方孝孺百年之后。</P>

“有劳郑大人等候片刻,本侯者就去问问。”</P>

闻言,郑声和几个匠人模样的汉子都下意识的松了口气。</P>

陈堪去问,那再好不过了。</P>

毕竟这个时代是很忌讳死这个字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