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这些节点的线,是利益,是陈堪的能力。</P>
而这张网的正中心,就是陈堪自己。</P>
现在这张网还很脆弱,但陈堪相信,总有一天,这张网会变得坚不可摧!</P>
当在京师的大将军们在合约上都签上自己的名字,摁过手印之后。</P>
张信招了招手,各种山珍海味便像流水一般被抬了上来。</P>
侯府里蓄养的歌舞伎来到课堂,开始为食客们表演起助兴的节目。</P>
沐晟主动同陈堪攀谈道:“你提议的改土归流之策,陛下与吏部已经同意了,本将过几天回去云南,会率先挑选几个府县开始实行。”</P>
陈堪朝沐晟举杯示意,问道:“侯爷要回云南了吗?”</P>
沐晟道:“云南的局势混乱,本将不能长时间逗留京师,能回来看一眼,已经很满足了。”</P>
陈堪点点头:“那小子便先恭贺侯爷马到功成旗开得胜了。”</P>
“借你吉言,本将也希望云南的混乱局势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掉。”</P>
二人干巴巴地聊了几句,气氛远谈不上热烈。</P>
沐晟忽然感慨道:“陈小子,你是个有能力的,将来在边疆之事上若是有什么好的点子,千万不要藏着掖着,守在边疆的将士们,日子并不好过。”</P>
陈堪点点头,并未多言。</P>
其实纵观整个大明朝,不止是边军,而是所有军户的日子都不好过。</P>
大明朝的军制是卫所制度。</P>
太祖爷当初成立这个制度时,本意是为寓兵于农。</P>
军户世家,父死子继,军事素养亦可父传子,子传孙,这样大军的战力也能有保障,军户在战时为兵,闲时为农。</P>
朝廷养百万兵,可不靡费百姓一粒粮食。</P>
不得不说,太祖爷在位时,卫所制度确实为大明军队的百战百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基础。</P>
并且,太祖爷连军户繁重的生活负担也考虑到了,给出了很好的补偿。</P>
多给土地,免除差役。</P>
同时,军户上升渠道也比普通百姓要容易,只要在战场上立功,就能封官封爵。</P>
照理说这完全算得上一个利于民生,利于强军,两全其美的政策。</P>
但.....理想是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P>
太祖爷什么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到人心。</P>
时间一久,卫所制度强大的弊端就爆发出来了,首先是权力过于集中,卫所军官对军户手握生杀大权。</P>
这就导致军官们役使军户如役奴婢,不仅大肆侵占军户田产,还把军户变成自己的私兵与佃户。</P>
到了明朝中后期,军户实际上已经完全沦为了卫所军官种地与敛财的工具,日子过得反而不如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P>
或者说,还不用等到中后期,因为洪武时期军户逃逸的事情就已经屡禁不止。</P>
到了永乐朝,由于对外战争比较多的缘故,卫所制度的弊端反而还没有洪武朝明显。</P>
有明一朝,朱元璋最引以为傲的两大制度,分封诸王与卫所制度,没有一个发挥出他心里预期该有的那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