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你的心乱了。”</P>
道衍诵念完一遍经文,脸上带着慈悲的笑容看着眼前的中年汉子。</P>
朱棣苦笑着朝道衍拱了拱手:“姚先生,我遇上了一些事情,一时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P>
“边走边说。”</P>
道衍躬身示意朱棣跟他走。</P>
朱棣此刻没有丝毫戒心,跟随着道衍一路来到了禅房之中。</P>
一路走来,朱棣也将与陈堪今日的交谈大致说了一遍,就连他是如何教训朱瞻基和最后在大殿之中对陈堪的逼问也没有漏掉。</P>
而道衍则是始终带着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仿佛朱棣口中的头疼事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困扰。</P>
道衍的禅房非常简朴,房间之中就只有一张竹床与几卷经书。</P>
道衍给朱棣倒了杯水,随后淡笑道:“陛下来得正是时候,此刻正好到了天界寺僧众吃斋之时,陛下稍等,贫僧去为你取上一份。”</P>
道衍说完,就这么将朱棣这个九五至尊丢在禅房之中。</P>
朱棣也不以为意,只是端着水杯小口小口的抿着杯中的白开水。</P>
道衍很快便去而复返,只是回来时,手中多出两个钵盂。</P>
“陛下请用。”</P>
天下间,也就只有道衍敢这么随意的对待朱棣,而朱棣也不会有任何意见。</P>
朱棣从道衍手中接过一个钵盂,慢条斯理的开始吃了起来。</P>
朱棣是过过苦日子的人,边疆战场之上,几天无法吃到一口热食也是很寻常的事情,所以朱棣没有什么皇帝病,粗茶淡饭吃得,山珍海味也吃得。</P>
见道衍直到现在依旧没有对他说的那些事情做出评价,朱棣也不着急。</P>
他知道,他的这位老友一定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P>
道衍的饭量不大,所以他的钵盂之中的食物也很少。</P>
他已经吃完了,朱棣依旧还在进食。</P>
朱棣见状,不由得加快了吃饭的速度。</P>
“陛下不必如此急躁,慢慢吃。”</P>
道衍开口劝慰了一句,但朱棣不为所动。</P>
道衍也就没有再劝。</P>
见他几口扒完钵盂之中是素斋,道衍起身,将钵盂送回了厨房。</P>
随后这才回到禅房,从座子上的陶罐里取出茶叶,开始慢条斯理的烧水泡茶。</P>
“陛下今日此来,便只是为了陈小友之事吗?”</P>
道衍开口了。</P>
只是表情依旧没有什么变化。</P>
朱棣想起和陈堪交谈的那些话,不由得有些心不在焉。</P>
片刻之后才反应过来道衍已经开口说话了。</P>
赶忙应道:“不错,朕此来,就是想问问先生,世上当真有生而知之的人吗?”</P>
“有啊,古之圣人,孔老夫子,于教书育人一道得天独厚;古之易牙,于庖厨一道独树一帜;兵仙韩信,领兵之道无人能出其右;还有我朝太祖、刘基、中山王徐达......”</P>
道衍口中吐出一连串的名字,听得朱棣有些头晕。</P>
忍不住反驳道:“先生,这些人,除了圣人与我朝太祖以外,说是生而知之似乎有些过于牵强了吧?”</P>
道衍淡然一笑,没有和朱棣争辩,他问道:“陛下以为,这些人的成就光耀否?”</P>
朱棣若有所思道:“那自然是光耀万古功炳千秋。”</P>
道衍颔首:“那陛下以为,什么样的老师能教出他们?”</P>
“这......”</P>
朱棣一愣,忽然明白了道衍的意思。</P>
见朱棣不搭话,道衍淡然道:“陛下可能想出,他们其中任何一位的老师是何人?”</P>
“想不出来。”</P>
朱棣老老实实的应了一声,问道:“先生的意思是?”</P>
“呵呵!”</P>
道衍轻笑一声,笑道:“陛下是君,为君者,只需学会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自然能成就一番功业,凡事刨根问底,只会舍本逐末。”</P>
“先生的意思是,不去追究那小混蛋的来历了?”</P>
道衍抬起头,反问道:“陈堪,普定侯之子,方孝孺之徒,来历清清白白,敢问陛下要怎么追究?”</P>
“这,我...”</P>
道衍这句话,瞬间把朱棣问得哑口无言。</P>
是啊,怎么追究?</P>
陈堪的来历清清白白,锦衣卫已经将陈堪祖上八代都查了个底朝天。</P>
难道要把陈堪的脑子切开,看看他的大脑究竟是怎么构成的吗?</P>
见朱棣面露纠结之色,道衍继续说道:“佛家讲因果,陛下你想要取缔宝钞之事是因,陈堪为你献上宝钞之策是果,结症不在陈堪身上,而是在陛下你的身上啊。”</P>
“在我的身上?”</P>
朱棣似有所悟。</P>
道衍笑道:“可不是就在陛下身上嘛。”</P>
“还请先生教我。”</P>
朱棣感觉自己抓到了什么,但又好像什么也没抓到。</P>
不由得目光灼灼的看着道衍。</P>
果然,老友永远都不会让他失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