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道:“下官欺瞒了侯爷,还请侯爷治罪。”</P>
匠人们开始求饶:“侯爷饶命,小人们也是迫不得已啊。”</P>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陈堪有些愣神。</P>
“诸位这是做什么?”</P>
“侯爷,不是小人们不愿意遵循太祖爷定下的户籍制度,委实是活不下去了啊。”</P>
场中有些上了年纪的匠人,突然就开始哭泣。</P>
“侯爷,还请侯爷可怜可怜我们。”</P>
“小人给您跪下了。”</P>
宝钞司的三个官员跪在陈堪面前,满脸苦涩。</P>
李适道:“侯爷,事到如今,下官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宝钞司里,已经没有年轻的匠人了,他们就是宝钞司的最后一批匠户。”</P>
陈堪将询问的目光看向张三,既然张三说他知道原因,陈堪便没打算让李适去说。</P>
简单来说,陈堪现在已经不信任宝钞司的任何一个人。</P>
见陈堪不为所动,李适一脸苦涩的又跪了回去。</P>
张三只觉得被陈堪的眼神盯得头皮发麻,不由得下意识的挠了挠脑袋。</P>
“大人,这个,您知道匠户的征调制度吗?”</P>
陈堪斜眼看着他:“废话,赶紧说。”</P>
张三小心翼翼的偷瞄了一下跪在陈堪身前的那些匠人,低声道:“大人,朝廷征调匠户是不给钱的。”</P>
陈堪一愣,随后心中忽然像是划过一道闪电。</P>
继而脸色一变,也开始苦笑起来。</P>
“原来如此。”</P>
他懂了。</P>
难怪这些匠人在自己问出那个问题之后会是一脸惊恐的神色。</P>
感情他们是将自己当成朝廷派下来调查匠户的陈扒皮了。</P>
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陈堪心中苦涩无比。</P>
这就是老朱引以为傲的户籍制度啊。</P>
他原本还以为只有军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想到匠籍更严重。</P>
简单来说,老朱登基之后,制定了军籍与匠户世袭制度。</P>
即匠户的儿子也必须是匠户。</P>
这样朝廷就会有永远用不完的工匠。</P>
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匠户是靠手艺吃饭的。</P>
但...朝廷在征调匠人的时候,并不支付给匠人相应的薪水,也就是说匠人要给朝廷白打工。</P>
本来匠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但被朝廷征调之后,匠人没了收入不说,反而变成了吃白饭的。</P>
匠户依靠手艺养家,变成了一家人养着匠户给朝廷打白工。</P>
长此以往,匠户要么成为逃户,要么干脆便找关系甚至花钱找官府改户籍。</P>
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匠户越来越越少,朝廷征调匠人变得越来越困难。</P>
一旦征调到一个匠人,就往死里用。</P>
而其他匠人见给朝廷免费做工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干脆直接开启全家大逃亡或者将家中子嗣过继他人。</P>
总而言之,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大明的匠人便会彻底消失。</P>
陈堪站的位置太高,以至于他一开始忽略了这个可能性。</P>
现在陡然明白过来,脸上不由得露出悲怆之色。</P>
他是实在没想到,大明的匠户过得这么惨。</P>
难怪宝钞司那么大衙门,却只有这么点人,也难怪宝钞司会忙碌到需要衙门主官上一线。</P>
朱棣登基到现在,大赏功臣,赐封外国使节,安抚各地,哪里都需要钱。</P>
大量的宝钞被朱棣挥洒出去。</P>
造成的结果便是宝钞司的匠人连续不断的工作了将近一整年的时间。</P>
难怪自己刚刚进入宝钞司,会出现看匠人像看工具似的错觉。</P>
可不就是工具吗?</P>
这么大的工作量全部压在这么点人身上,也不怪他们在听见今日停工之后会如此激动。</P>
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匠户?</P>
陈堪有些歉意的看着李适,随后转头看着跪了一地的匠户,歉意的拱手道:“抱歉,本侯是真的不知道诸位的日子过得如此凄惨。”</P>
离陈堪最近的那个匠人看见陈堪的样子,不由得惨笑道:“这就是命,不怪侯爷,小人们只求侯爷不要将这里的事情上报给朝廷,小人们愿意受朝廷的驱使至死。”</P>
“只求侯爷,放小人全家老小一条生路。”</P>
其他的匠人们听见这话,也止不住的开始给陈堪磕头。</P>
“求求侯爷开恩,求求侯爷开恩。”</P>
看见匠人们如此作态,陈堪嘴里泛起一阵苦意。</P>
他突然有些理解李适这个八品小官了。</P>
今天这一幕,就算不是李适安排的,也定然是他在背后推动的,目的便是要借自己的口将匠户的窘态上报给朝廷。</P>
否则,宝钞司便不会不遮掩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