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恩荣(1 / 2)

大明国士 子率以正 2306 字 8个月前

朱棣一句话,顿时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其中自然也包括身为太子殿下的朱高炽,还有一旁的方孝孺。</P>

终于,当朱棣再度朝北边张望之时。</P>

殿外忽然小跑进来一个小太监。</P>

“报,万岁爷,靖海侯陈堪率亲卫两百,已至洪武门前。”</P>

“什么?”</P>

“陈堪?”</P>

“靖海侯?”</P>

听见小太监的禀报声,朝臣们顿时惊呼出声,一个个脸上满是惊诧之色。</P>

“靖海侯无故回京,难道也是为了空悬的大都督一职而来?”</P>

“这,既然靖海侯亲至北京,长女降世的消息,为何又要遣人传信。”</P>

“陈堪回来了?”</P>

大殿之中一瞬间便嘈杂起来,满朝文武都在猜测陈堪为何要选在这个时候回京。</P>

主要是没理由啊。</P>

要说空闲的大都督一职,以陈堪的资历,根本不可能服众,让丘福回来还差不多。</P>

海军学院院长一职陈堪倒是可以胜任,毕竟海军学院和陆军学院本就出自陈堪之手,纵然资历稍微浅了些,也不至于引得朝臣反对。</P>

但他在北京经营了那么久,就算有心出任海军学院院长一职,也没道理选在这个时候回来。</P>

大可以等朱棣的诏命送往北京再回来不迟。</P>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陈堪连闺女的满月酒都等不了就匆匆赶来北京?</P>

众臣们议论纷纷,但龙椅之上的朱棣却是喜不自禁,大笑道:“哈哈哈哈,陈堪来了,宣!”</P>

跪在地上那小太监得令,急忙跑到大殿门口,扯着尖锐的嗓音吟唱道:“宣靖海侯陈堪觐见~”</P>

小太监的声音一个传一个,自奉天殿传到洪武门时已经是第九个太监的声音。</P>

“宣,靖海侯陈堪觐见~”</P>

陈堪一身铁铠,立身于洪武门前,看着眼前朱红色的宫墙。</P>

一时间不由得感慨颇多。</P>

南京紫禁城,是他的梦想开始的地方,他曾数次在这座紫禁城里受赏,也曾数次在这座紫禁城里帮助朱棣谋划天下。</P>

但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让他不得不躲到北京避祸,这一去,就是数年。</P>

期间虽然也回来过一次,却是来惹事的。</P>

像这样非常正式的站在洪武门前等候宣见,还是头一次。</P>

小太监宣见的声音传来,陈堪便摘下腰间的佩剑,将佩剑递给门洞之后的大汉将军。</P>

剑履上殿是恩荣,但陈堪不会将恩荣当成常态。</P>

这点自知之明陈堪还是有的。</P>

更何况此次陈堪佩戴的并非仪剑,而是开过锋杀过人的战剑。</P>

顺着御道大步流星的走到奉天殿门口,陈堪再度请见:“臣,北京守备将军,留守指挥同知卫,驸马都尉,靖海侯陈堪,请见陛下!”</P>

“宣!”</P>

殿中传来大太监宋新的声音,陈堪整理了一下甲胄,摘下头盔递给守在大殿门口的番子,昂首挺胸走进了大殿。</P>

“臣,见过陛下!”</P>

“还请陛下恕臣甲胄在身,不能全礼!”</P>

陈堪朝着朱棣拱手抱拳,脸上带着飞扬的自信之色。</P>

但此言一出,顿时引得好几个御史出言呵斥:“靖海侯大胆,金銮殿上岂容你如此失礼,还不速速褪去甲胄,与吾皇见礼!”</P>

可惜,陈堪鸟都没鸟他。</P>

这一次朱棣叫他回来,就是让他去打仗的,脱什么甲胄?</P>

朱棣同样未曾搭理那出言呵斥的御史。</P>

坐在龙椅之上,脸上是罕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P>

“不错,倒是有了几分大将军的样子!”</P>

朱棣发自内心的称赞了一句,随即淡淡的朝一旁的太监吩咐道:“赐坐!”</P>

“谢陛下!”</P>

陈堪也没跟他客气,他算是看出来了,今日朱棣之所以召集满朝文武,估摸着就是在等他呢。</P>

见陈堪坐下,朱棣笑道:“今日乃是腊八,亦是民间俗称之小年,朕于奉天殿赐粥,可惜啊可惜,靖海侯你来晚了,御膳房的粥已经凉了。”</P>

陈堪脊背挺得笔直,朝朱棣拱手笑道:“无妨,正所谓好饭不怕晚,既然诸位同僚已食,那剩下来的,可就全都归臣了。”</P>

此言一出,朱棣顿时哈哈大笑起来。</P>

乐不可支的罢手道:“都归你,都归你!”</P>

“来人,给靖海侯赐粥。”</P>

“谢陛下!”</P>

朱棣与陈堪一问一答,满朝文武尽皆缄默。</P>

此刻,他们也看明白了,陈堪这一次回来,必定是与战事有关。</P>

否则以陈堪谨慎的性子,不可能连甲胄都不脱下便直接进宫面圣。</P>

但,他们记得大明最近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事才对。</P>

难道是陛下打算北征草原,所以把陈堪调回来做先锋?</P>

倒是不排除这种可能。</P>

毕竟陛下打算北征之事,在朝臣之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P>

早在永乐三年,陛下便已经表现出过一统草原的意图。</P>

更何况现在草原分裂,而大明经过了好几年修生养息,不说兵强马壮,但支持一场大战还是没有问题的。</P>

所以现在发起北征,尽管有些仓促,但大多数朝臣还是持支持状态。</P>

当然,这个支持也是有限度的,北征可以,朱棣亲自领兵不行。</P>

而且就这一次,不管打得下打不下草原都只能有一次。</P>

就在百官疑惑的当口,宋新已经亲自将一锅粥端到了陈堪面前的案几上。</P>

没错,就是一锅。</P>

朱棣说粥冷了,自然是玩笑话,御膳房也不可能大冬天的给一位国侯喝冷粥。</P>

所以当热气腾腾的一大锅腊八粥摆在面前时,陈堪顿时食指大动。</P>

从北京到南京,冒着大雪天气赶路,陈堪仅仅只用了十天。</P>

这一路上几乎吃睡都在马背上,喝的是冰水,吃的是干粮。</P>

这个时候,朱棣赐给他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简直就是正当其时。</P>

陈堪手持木勺,朝朱棣拱手抱拳,谢道:“多谢陛下赐食,急行军十日,臣这腹中早已饥饿难耐,若是有失礼之处,还请陛下海涵。”</P>

而群臣在听见陈堪仅用了十天时间就从北京赶到了南京,顿时又是一阵哗然。</P>

现在他们对于陈堪来南京的目的可谓是越加好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