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像“宝船”那种大型远洋海船,造价极其高昂不说,那船身所用的龙骨就难倒一大片了。</P>
能给这种巨船做龙骨的木材,可是极为稀缺的。</P>
非倾国之力,不可造成。</P>
故此,才有了“百年海军”这句话。</P>
对于这个问题,徐晋胸中早已有了对策,那就是“买!”</P>
从夷人手里买。</P>
战船估计够呛能弄到,老旧一些的武装商船应该还是没问题的。</P>
毕竟,商人是不会跟银子过不去的。</P>
话说回来,其实大明的造船技术已经是封建王朝的巅峰。</P>
尤其是在明朝早中期,其海船领域在全球范围都是首屈一指。</P>
绝对的遥遥领先。</P>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宝船大福号长约一百五十米,宽六十米,载重八百吨,吃水两千多吨。</P>
与这个庞然大物比起来,把同时代的欧洲海船放在跟前,就跟竹筏差不多。</P>
只可惜,随着海禁政策,大明的海船优势逐渐丧失。</P>
到了十六世纪的时候,甚至被欧洲反超,从而错过了大航海时代。</P>
言归正传,回到买船这件事上来。</P>
此前,保乡军与红夷人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葡萄牙商人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双方交易频繁,彼此都还算满意。</P>
保乡军这边向来结账爽快,属于优质客户。</P>
而红夷商人也是极有信誉,轻易不会耍什么花招。</P>
直至后来,红夷人想以“燧石”.“硝土”为筹码来换取在保乡军治下的传教权,以及建造教堂。</P>
却被徐晋直截了当的拒绝,连商量的机会都没给。</P>
红夷人自然心中不忿,便大幅度缩减了与保乡军之间的贸易往来。</P>
向来不会坐以待毙的徐晋,却找到了他们的死对头佛郎机人。</P>
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西班牙人。</P>
好事从天而降,直把佛郎机商人乐的鼻涕泡都要冒出来了。</P>
这钱你不挣是吧?</P>
我挣!</P>
商人都是理性的,见“制裁”这个手段没用,红夷商人连忙又全面敞开了贸易。</P>
如此,徐晋如今便有了两个可以选择的商家。</P>
“买船一事需卿多加留意,最好货比多家,挑些船况好的。”</P>
徐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郑元秋:</P>
“暂且以大小船十艘为标准,预算控制在三万两银子之内。”</P>
“遵命!”</P>
郑元秋不敢怠慢,连忙回家简单收拾之后,便立刻就准备带人去与这两名商家谈判。</P>
看看哪家的性价比更高。</P>
船的问题总算是有了解决办法,不过,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P>
若从长远来看,自行建造海船才是正道。</P>
徐晋自不会将自己的命门让别人掌握,因此在郑元秋带人出海买船之时。</P>
他便在裴山县沿海成立了,集研发.制造为一身的,造船机构。</P>
并命名为:</P>
“南部造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