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1 / 2)

顾盼其实挺喜欢古文的,言简意赅,用词凝练考究,但确实是基础太差了,尤其跟一帮最高学府的高材生一起学习,压力太大了,所以放学回家还要补习。顾夫人每天都要例行来问在太学的情况,同学们怎样,见没什么八卦,又催促顾盼休息,不明白自家女儿怎么还真把做学问当回事了。过了两周,新鲜感也过了,顾盼开始有点放弃的意思了,实在是太难了。不说那些对仗、押韵,就单单说这书法吧,自己能记住繁体的笔画就不错了,偏偏有些老师很有性格、偏爱草书,有些文案就是拿草书印的,顾盼需要请同学帮忙,翻译成楷体才能看懂。家中也无人支持自己的学业,老师和同学也根本没拿自己当正儿八经的学生看待。顾盼享受着月桐的按摩,心里想:好难哦,真想就这么放弃了。自己图啥呢?

顾盼让月桐下去,环顾自己新建的独立书房,布置的温馨雅致,书架上放着谢文茵和同学们赠送的书,咬牙坚持吧!提起笔来,却不知不觉写了前世的简体字:愈挫愈勇,屡败屡战!想到这还是当年自己上高中时的座右铭呢!没想到时空穿梭,这趟字,竟然落笔在一个男多女少的国度里的护国公府千金的书桌上,用的还是御赐的红丝砚磨出的墨汁写的。顾盼觉得好笑,噗嗤笑出声来,可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座右铭,又想起了前世的父母朋友,热泪就这么掉下来了,奇怪怎么擦也擦不完。顾盼好不容易止住了眼泪,却无法再在书房里待下去,格外的憋气,唤月桐进来准备出门逛逛散心。月桐看到小姐眼睛红了哭过的样子,忙着急问怎么了,顾盼忙说刚刚看了一个话本挺感人的。月桐给顾盼戴上帷帽,紫言和博裕跟着,跟顾夫人打了声招呼出门了。

今日顾盼不想热闹,就朝着城边赶去,没了尘世的喧嚣,顾盼摘了帷帽,下来马车,置身在城郊的一处风景区闲逛。看着峰峦叠翠、藤萝攀援缠绕,听着河水淙淙,顾盼的心情好多了,命紫言、博裕卸下车厢,也想骑一骑马。两人哪敢啊,月桐也劝小姐别鲁莽,万一摔着三人可赔不起。顾盼连连保证,因也没外人,掀裙上马,露出中裤,得得地骑在前面,见草地还算平整,牵起马缰绳小跑起来,后面三人忙驭马赶上。前世的顾盼是不会骑马的,消费不起;这世在西北长大,跟着军营的糙汉子混,学骑马是必须哒。记得刚学骑马时,自己坐在马背上,马刚抬起前蹄,还没开走,自己就吓得哇哇大叫,才知道原来马这种动物这么高。自己花了一个夏天才敢骑马,娱乐了那帮兵汉子一个夏季。不知他们怎么样了,自己做的那些手套、背包送到了吗?顾盼心情阴转晴,跑到一个小山坡,对着对面的崇山峻岭喊:“山里的神仙你好吗?我给你唱个歌啊?”感觉到了,还真就唱起来,什么《阿哥阿妹情意长》啊《康定情歌》啊《山歌好比春江水》啊等等自己会唱的民歌都唱了一遍,唱爽了又骑马一个俯冲,从山坡上快速下去。

顾盼还没享受到风驰电掣的快感,被迎面出现的一行人吓个够呛,忙勒马停下,索性来人速度不快,月桐三人也赶紧跟进。比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碰到人更惊吓的是碰到的还是熟人,还是炫酷狂拽吊炸天的太子殿下!月桐三人忙下马行礼,顾盼这才反应过来,想起自己还露着中裤,慌乱地下马,裙子挂在了马镫上,这下连腰都露出来了,又手忙脚乱的取下裙子,整理一下襦裙才行礼。太子戴维桢嘴角抽动,也下马回礼,寒暄道:“顾师妹好雅兴。”

师妹?哦,顾盼明白过来,甄老是太子太傅,太子算是他的正宗弟子了,自己只能算个挂名的吧。客气回应道:“是啊,看书看累了,出来散散心。殿下也好兴致啊。”

戴维桢说:“我自幼跟随山中石上老人学武,刚才老人听到山歌嘹亮,便提前下课让我回宫了。”

顾盼张大了嘴巴,这个长身玉立、严肃高贵的太子哥哥是在侧面讽刺我吗?还是真不知情,只是寒暄而已?嘿嘿傻笑说:“那他还是挺有音乐鉴赏力的。”

戴维桢默了片刻,换了个话题道:“顾师妹学业如何?”

顾盼闻言又想起了那些让自己头疼的文言文,然后又想到谢文茵曾说过太子殿下文武全才,满腹经纶,他如果参加科考,自己就只能榜眼了;甄太傅每每提起太子,也是满满的骄傲自豪,说他天资聪颖、英武果敢又虚怀若谷,真乃国之幸、民之幸。看看太子殿下俊朗挺拔、英气勃勃的样子,这位天之骄子一定不明白自己这个差生的苦恼吧?

戴维桢见顾盼没有回答,而看向自己的脸上无奈、羡慕、忿忿交替,表情丰富,不禁嘴角弯弯,再看这个小女子又露出惊艳的表情,觉得好笑,说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顾师妹不必烦恼,欲速则不达。”

对这个气场强大的未来国君,顾盼向来是有点敬畏的,但潜意识里又想展现一下自己,就好比前世自己有次工作时碰到大领导下来视察,恰巧有机会秀了一下被大领导夸了一句,自己美得什么似的。顾盼小心翼翼地说:“其实我有些好想法的,就是没法好好表达,只能说成大白话。”

戴维桢看到面前女孩小鹿般的眼睛可爱的眨着,心里变得很软,问道:“顾师妹但说无妨。”

顾盼抓住机会,忙说道:“我在西北生活时,冬天没有好的器具取暖,穿得太多又行动不便,将士们经常冻得手脚生疮。来到盛京后,发现有很多木棉,又轻又暖和,所以做了很多手套帽子送到了西北。我想,如果能多重视一下纺织制造,就能有很多很好的御寒衣物,那老幼病弱就会好过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