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借力打力,文官们都气晕了!(1 / 2)

黄子澄的脸已涨得通红。

目光直欲喷火,盯着蓝玉,仿佛恨不得剥其皮,噬其肉,碎其骨。

在他的谋划中,通过咨政处夺得军权,可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而且,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武将勋贵一则文化水平不高,批阅处理奏章困难。

二则有资格进入的大将,随时可能要领兵出去作战。

毕竟,如今北元还未完全平定。

鞑子仍然蠢蠢欲动。

大明也时常用兵,征伐草原。

大将在朝中的时间不多。

至于常年驻守在金陵城附近的低阶将领,肯定是没有资格进入咨政处的。

咨政处代理朝政,在他看来,自然也包含军务。

文官进入之后,通过掌控咨政处,虽然不指挥战争的细节过程,但可以决定何人为将,大的战略方向如何确定,功劳如何确定,谁应该得到升迁等等诸多军务。

如此一来,就掌握了武将的生死前程,武将便完全在文官的节制下,只能乖乖听命。

这是许多文官,心心念念之事。

唯有掌控军权,才能真正掌握朝局。

但没想到,这才刚开始议呢,蓝玉就站出来反对了。

黄子澄怎么能不气

“蓝玉,我等议论国事,你岂能以一己私见,借为国之名,行争权之实”

“我等读圣贤书,明天下理。”

“文人通兵术,晓战术者亦不在少数。”

“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朝堂庙算,文人又何时不及武将了”

“你言过其实,饰词狡辩,只是为自己争权罢了,真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吗”

“太孙殿下,蓝玉假公为私,借名夺权,还请严厉处罚,以敬效尤。”

他的话音刚落,齐泰也站了出来。

“素来朝廷用兵,都离不开兵部调度,考核武将,奖励战功。某自任兵部侍郎以来,从不敢怠慢。”

“军国大事,用兵之道,粮草军饷筹备,悉数在心,何来不懂兵,不知兵之说”

“凉国公此言大谬,还请收回。”

接着,又有一名文官出言:“凉国公分明是想让武将夺权而已。武将本就手握重兵,咨政处代理朝政,若是再交权给他们,岂不是要造反吗是何用心”

一名名的文官,纷纷出列。

“我看分明是有反心了吧”

“居心叵测啊!居心叵测啊!”

“咨政处决不可落入武人之手。”

“不能冲锋陷阵,就不懂军事谋略啊天大的笑话。”

“姜尚年八十,犹能助武王起兵伐商纣;孙膑被砍去双足,尚且能统三军,灭庞涓。将在谋而不在勇,岂能以文人武人随意划分”

……

文官们全体愤怒,一个个慷慨陈词,皆是指责蓝玉所言不该。

文官入玉咨政处,天经地义,理所应当。

但,武将勋贵们又哪里肯让

有蓝玉带了头,他们当然不会示弱。

老子可是跟随皇帝陛下出生入死打江山的人。

你们这些文官,算个屁啊!

“一群狗屁不懂的儒生,也想指挥千军万马”

“伱们打过仗吗冲过锋吗军国大事,岂是儿戏你们也配指挥老子”

“凉国公说得很有道理啊,咨政处若要管理军务,那便只能由武人来入主,书生只会误国。”

“对,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弱书生,指挥老子打仗,天大的笑话。”

“说我们想夺权,恐怕真正想夺权的,是你们吧”

“操他奶奶的,这些文官是想骑到老子头上拉屎吗老子不干!咨政处没有咱武人,绝对不行。”

“纸上谈兵的家伙,没有实战经验,说一千道一万道也不行。”

“只会耍嘴皮子有什么用有本事出去和老子真刀真枪干一场。”

……

武将勋贵们的声音比文官们更大,言语也更粗俗。

一时间,朝堂上唾沫横飞。

开始还算文雅,慢慢火气就都上来了。

一个个你指着我的鼻子,我指着你的嘴巴,破口大骂起来。

挖以前老底的,骂祖宗的,问候全家的,撸起袖子就准备开干的……

种种难堪之言,无数不能入耳之语,在殿中飞荡。

文臣和武将激烈交锋,谁也不退让。

直将庄严肃穆的大殿,变成了一个闹哄哄的菜市场。

两拔人马,神色已是都像斗公鸡似的,你望着我,我瞪着你,青筋暴涨,目露凶光,杀气腾腾。

大有一边骂,一边就要干起来的驾势。

朱允熞坐在上方,闭上了眼睛,好似是睡着了一般,任由文官和武将去吵。

“一群儒生,再敢在那里聒噪,信不信老子大耳刮子扇你”

“只知动手的莽夫,以为我就怕了你们不成”

“好啊,今日我非得叫你们识得老子的厉害!”

“我辈读书人,岂是贪生怕死之徒又岂会怕了你的威胁”

“我干你奶奶的!”

……

双方的争吵越来越激烈,眼看就要大打出手了。

上方的太监终于出声高喊。

“肃静!”

“这是朝堂,你们以为是什么地方啊”

“吵成一团,成何体统”

“再有争吵不休者,依律严处。”

声音渐渐停了下来,大家慢慢恢复了冷静,望向上方,便见朱允熞正在那里呼呼大睡。

“太孙殿下,太孙殿下”太监连忙弯腰,附到他身旁,轻声将他唤醒。

朱允熞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望向下方的文武百官。

“吵完了”

“怎么不接着吵了啊”

“吵啊!”

“接着吵!”

众官员顿时都垂头低目,不敢说话了。

朱允熞的神色渐渐冷了下来。

“身为朝廷重臣,在朝堂上,公然喧嚣吵闹,甚至还想大打出手,你们眼里,还有大明律法吗还记得自己的身份吗”

朱允熞冷冷道:“今日在殿上的官员,每人罚俸三个月。”

众官员皆是心中一寒。

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大明官员的俸禄很低。

其实严格来说,也算不上有多低。

比如说,七品官一年的俸禄是禄米90石,合一个月7.5石。

当时一石相当于后世的50多斤,7.5石,放在后世,也就是一千多斤米。

看起来确实低。

但别忘了,现在还是生产力低下的大明。

这时候,一名壮年男子苦干一个月,一天都不休息,能获得的报酬大约是.5石。

也就是说,七品官的收入,是一般壮年劳动的五倍。

如果说后世一般人的收入(加班加点,苦干不休)是一年0万元,那七品官的薪水,大约就是50万元。

虽然算不上多好,但绝对也不算有多低。

正常来说,什么饿死之类的,完全是不存在的事。

要是收入是别人的五倍都要饿死,那一般的老百姓,就真的不用活了。

至于一品官,二品官,一年的俸禄,更是分别达一千多石,七百多石,已经是普通人平均薪水的40倍到60倍不等了。

也就相当于后世四百万到六百万的年薪,还不用交个人所得税。

这个收入,无论如何都说不上很低,更谈上穷死饿死。

老朱在给官员定俸禄的时候,还是很全面的进行了考虑的。

不是很高,也饿不死。

后世的读书人,总说大明俸禄低,那完全是站在自己立场说话。

恨不得读了一点书,认识几个字,俸禄报酬就要比老百姓高几千几万倍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