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杨臻这代时,不光是钱没了就连亲人都没了,在杨臻十一岁那年,家里死得就只剩下他母亲跟他两个人了,那年秋试他中了秀才,等他从私塾回家告诉他母亲时,见到的是重病的娘亲,听到他中秀才了,她母亲也就微笑的离世了,最后也就他光杆司令一条了”
杨秀才无钱再续学业,只得在书馆中找了个抄书的活来维持生计,眼见都过了二十岁了还没娶亲,他太穷,没人愿意嫁他。
“刘财主当时看上杨秀才的才气,想他今后如果高中了,当官了也好拉扯拉扯刘家,他就只有一个儿子,他得为儿子今后铺好路子,再说了,刘美娥就一庶女,反正都是送人的,就当长线投资得了”
“这刘美娥的娘亲是一小商户的女儿,因识得几个字,长相清秀,刘财主就纳她做了妾室,这刘美娥自小聪明,跟着她姨娘学了不少东西,她姨娘听说是给秀才当正室,高兴得哭了大半天”
“也许是作妾的都想让自己的子女别跟自己一样,作妾难,什么事都低人一等,现在好了,女儿不用象她一样看别人脸色过日子,当家做主母,她高兴呀。”
“就这样刘财主跟杨秀才在衙门里登了记,写了婚书,回家就给了点嫁妆,当晚就送去杨秀才那租的破草房里,就算是成亲了。婚后两人相敬如宾,生活甜甜蜜蜜的。”
“到了第二年,刘美娥生下了你娘,取名叫杨晴,同年杨秀才也靠着刘财主的关系,在一家私塾里做了先生,日子还算是过得去,对刘美娥娘俩也心疼得紧。”
“在你娘一岁时,刘美娥变买了嫁妆,凑足了钱,让杨秀才去府城考秋试,听说是考上了举人,然后一鼓作气的去了京城,说是不中进士决不回家。”
“你那傻外婆带着你娘这一等就等了七年,在这七年里一封信都没捎回家来,而刘财主在杨秀才出门的那年得了急病死了,这样子就没人给刘美娥撑腰了,也就只能靠你曾外婆时不时的接济过日子。”
“到杨晴八岁时,你曾外婆也死了,就靠给别人浆洗衣服度日,也是在那年冬天,刘美娥家里来了一个管家打扮的人,说是杨臻中进士了,在离扬洲一百多里外的沪县当县令,让他接她们娘俩去,刘美娥好高兴,收拾了东西带着杨晴就跟管家走了,也没去刘家拜别。”
“这刘家从刘财主过世后,家产都给了他儿子刘福,刘福不是个理财的人,但人心善,他父亲的那些姨娘啥的都没赶出门,这养了一大家子的人,坐吃山空,两三年后也就没再接济刘美娥了,再说了刘美娥是嫁出去的庶女,这么多年也没听到杨臻的音信,可能感觉没啥能利用的,慢慢的刘家也就忘了刘美娥这一家了。”
“刘美娥到了沪县,被安排在驿站,到了第三天杨臻才去看她娘俩,跟她说,如果刘美娥想进门,就得以良妾的身份进门,理由是她没给杨臻生儿子,所以他在高中进士的那年娶了礼部尚书家的女儿孙氏为平妻,这几年她为杨臻生了两儿一女,是他杨家的功臣,没理由不占妻位。”
“但要是刘美娥不同意的话,那他就只有休书给她了,刘美娥当时就感觉天快塌下来了,她本来就是庶女,好不容易当了正妻,日子苦点儿她不怕,好在不用看别人脸色,可现在降妻为妾,她的女儿不就成庶女了。”
刘美娥流着泪看着杨臻,杨臻也不是那狠心的人,看刘美娥这样子,想着他们以前那一年多的恩爱,叹了口气说到,他也是没办法,当年他进京,第一次没中,不是他考得不好,而是这官场太黑暗了,在一次跟朋友外出郊游时,遇到了去京郊锦仁寺里上香的孙氏,那孙氏看杨臻长得俊美,打听到是落榜的才子,回家就让人去提亲了,说是如果同意,那功名的事不在话下,杨臻当时只是说想想,斟酌几天也就同意了。
婚后孙氏对杨臻有原配这事一直记恨着,天天逼着杨臻休妻,她怕官场上那些家眷知道她只是平妻,说出去丢脸,可杨臻不愿意,说是当年刘美娥是买了嫁妆给他作盘缠的,如果休了,那她咋活,他开不了这个口,到最后就妥协让刘美娥做个良妾。
刘美娥知道这事没缓和的余地了,就跟杨臻说等她想两三天,杨臻走时给了你外婆五十两银子,让她去买件象样点的衣服换换,别到时候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