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百姓对这些事情,自然是不会更多的操心的,他们生活在稳定而强盛的晋国,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
强大的晋国,展现出来的是欣欣向荣的一面,国中子民的归属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得益于他们有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虽说战争会给晋国带来不少的负担,可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晋国能够迅速的从战争中缓和过来,继而让晋国更加的强大就另当别论了。
晋国高层,对于晋国和罗马帝国以及安息帝国的往来,自然是知晓更多的,不少官员表现出担忧之意,毕竟安息帝国与晋国之前可是发生过冲突的,若是得到了晋国更多的帮助,恐怕会对晋国在贵霜的统治不利。
特别是安息帝国让出了三座重要的城池,这等事情,放到任何帝国,都是无法释怀的,毕竟城池、疆土的多寡,决定了帝国的实力是否足够强盛,更是关乎着他们以后的局势发展。
但晋国的皇帝在这等事情上力排众议,以晋军的作战利器,交换物资。
晋国皇帝的威望决定了,当晋国的皇帝与晋国的重要官员决定了这些事情之后,在晋国是能够得到很快的执行的。
而且晋国皇帝正值壮年,在这等事情上肯定会有清晰的判断的,从以往晋国皇帝的行事风格上不难看出,其是不会在交往中吃亏的。
这让有些官员暗中猜测,是不是晋军有了更为厉害的作战利器。
若说晋国皇帝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军中将士的装备的提升,这为晋军在战争中的胜利提供的是更为坚实的保障,更是让晋军能够在一次次处境艰难的战争中获得更大的成就。
皇宫中,帝国的重要官员聚集,这些是能够决定帝国局势走向的重臣。
众人见吕布出现,急忙起身行礼。
此时的晋国,日渐强盛,礼节方面,越发的完善。
吕布挥手示意道:“诸位无需多礼。”
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如今在自己的面前表现的这般的拘谨,其实吕布也是有一种孤独感的,这也是上位者必须要面对的。
昔日作为诸侯之际,吕布与治下的文官武将,可以有着很密切的往来,甚至在言谈举止上会表现的随意,但作为一国之君,威严,是必须要保证的。
当然,兵部尚书郭嘉,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是比较随意的,为此,郭嘉可是没少受到礼部官员的弹劾。
“文和,你来说说情况。”吕布将目光投向贾诩。
贾诩拱手道:“启禀圣上,现如今,与罗马使者和安息使者已经达成了盟约,出售的物资,也已经敲定,赵云将军传来消息,罗马和安息的物资,正在运送途中。”
“很好。”吕布微微点头“这批物资,对于晋国的发展,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
“铁路的修建,情况如何了?”
“再有两个月,便可到达赤谷城,从赤谷城前往贵霜的运输,虽说没有铁路简便,却也能很快完成。”糜竺道。
铁路修建,为晋国当前之首要,而这也关乎着,晋国在之后的发展上,会不会有更多的行动。
在铁路的修建以及运输上,若是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话,对晋国会有的是更大的刺激。
从晋国以往的发展途径上,可以看到的是晋国皇帝对战争,会有的是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说只要是晋国皇帝只要看到了机会,就不会轻易的放弃的,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风格,让晋国在发展上会有的是更大的优势,更对让对手往往会付出的是极大的代价。
皇帝如此,对晋国的文武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这样的晋国,展现出来的威慑力是很大的,欲要从晋国得到好处的难度,亦是很大。
寻常官员或许不明白这次交易和结盟的意义,但身为帝国的重要官员,他们是清楚的,他们更加知道,皇帝对安息帝国,乃至于罗马帝国是有着想法的。
当得到贵霜之地的晋国,从战争结束之后得到的是更多的发展,军力上得到及时的补充的话,晋国皇帝之后的目光,将会再次投向战场。
“不错,告诉赵云,一切便宜行事。”吕布叮嘱道。
贾诩点了点头“圣上,虽说有赵将军坐镇霜州,然而此事毕竟关乎重大,臣请求前往霜州。”
吕布沉吟片刻道:“文和若是前往霜州的话,定然会更加的稳妥,然而文和身居要职,贸然离开长安,一旦为罗马、安息使者知晓的话,必然会令其警惕。”
“圣上,属下称病不出,一段时间之后,定然会令其降低警惕。”贾诩道。
“如此也好,只是前往霜州,路途遥远,文和辛苦。”吕布答应了。
贾诩拱手道:“为晋国大业,为圣上,臣鞠躬尽瘁。”
见郭嘉蠢蠢欲动,吕布当即道:“文和称病不出,若是奉孝再称病的话,那就不妥了。”
众人闻言,发出阵阵笑声,寻常郭嘉给人的感觉是放荡不羁,但在大是大非上,郭嘉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手段是得到了他们的认可的,更兼皇帝对郭嘉可是有着无条件的信任的,这是许多官员羡慕不来的。
“此次的谋划,关乎重大,切不可有丝毫的疏漏。”吕布叮嘱道:“新的作战利器,制作完成之后,悄悄运送到霜州,尤其是匠作坊方面,更要加强管控,若有泄漏消息者,杀无赦。”
众人纷纷称是。
晋国经历战争的确不久,可若是因此忽视了晋军的强大实力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尤其是在贵霜之地稳定下来之后,大量晋国的子民迁移,让晋国的统治会更加的稳固。
而在这些方面,晋国的官员是有着诸多的经验的。
至于说战争所带来的消耗,以晋国的庞大,是完全能够承担的。
“圣上,帝国各部精锐,已经陆续来到长安,军中演练,何时展开,请圣上明示。”郭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