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爷爷奶奶的葬礼(2 / 2)

追逐梦想的光 缘于梦 1221 字 8个月前

吃完红薯,代文僵硬的身子才有了些许知觉。张莉便带着代文去了爷爷奶奶的房屋,

此时大姑姑正给奶奶“洗丧”。“洗丧”便是擦拭时将白布帕浸水拎干三次,一次抹头脸,一次抹胸腹,一次抹脚腿。

“洗丧”完就是“穿寿衣”。代文帮不上忙。张莉便让代文帮着做寿衣,孝衣做起来很简单,只要把布裁成80长条,再把布对折,用剪刀剪出可以穿过脑袋的洞就算做成了。大伯母几人则在做孝袖。孝袖则是把布裁成20x40,然后首尾缝起来就可以了。二伯母几人则在做孝带,孝带则是把布裁成30x15的长条。大表姐们在做孝花,孝花就是把布裁成大拇指粗的长条,对折几次中间用缝起就成了。人很多,没过会这么制作完成,代文在张莉的带领下去给亲朋和乡亲分发。直系亲属都穿孝衣,但男性带孝袖,女性带孝花。

乡亲和疏辈亲属则男性系孝带,带孝袖。女性则系孝带,带孝袖。

但众人忙碌时。父亲和伯伯已经把爷爷奶奶抬进前厅放到用两条条凳和一块门板做成的灵床上。前厅也装扮成了灵堂。爷爷安置在左边,奶奶安置在右边。两人都是头朝外脚朝内。身上盖着新被子。头前方灵床上放着一碗,碗里有油放着一棉线,点燃棉线就叫“点。灵床前放着瓦罐,里面正烧的纸钱。正门的墙上已经挂起写有大“奠”字的白布,两边挂上挽联。字是由黑色毛笔书写的。下方放着供桌,供桌上放着两人的遗像,各种贡品,香炉和两根白蜡烛。两边墙上也挂着写满黑色毛笔字的白幡。正门口的灵棚也已经搭起来了。里面放着八张桌子,每张桌子搭配四条凳子。这是供乡里乡亲休息和吃饭的地方。

穿完孝衣的女眷们便来到灵堂跪在灵床旁开始“哭灵”。“哭灵”就是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代文跪在姑姑和母亲中间,两人都是哭的肝肠寸断,好不伤心。说的也是,爷爷奶奶一生中所经过的磨难。那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代文听着也是大哭不已。

农村丧葬一般是三天或五天。大伯们商量后决定停灵七天。并且请了道士做法。又因为两人都是高龄寿终,又属于“白喜事”。因此大堂哥又请了戏班,每晚唱戏。

葬礼是很繁琐的,有很多礼节代文是不懂得。只记得每天亲友来祭奠,进门前都会放鞭炮,进门父亲会递给吊客三炷香。吊客会在供桌上的白蜡烛上点燃香,再鞠躬三次,再把香插在香炉里,这时站在灵堂门口左侧的晚辈男性会跪拜回礼。灵棚外摆满了放着吊客送来的花圈。

晚上灵堂也会留亲人守夜。第一天是大伯伯大儿子一家,第二天二儿子,年龄顺序排的,晚上守夜时,可以一边听戏一边聊天。

第三天天下午,大伯伯在棺材铺定的棺材送来了。于是这天晚上在道士做完法事后,爷爷奶奶“入殓”了。“入殓”就是把爷爷奶奶的遗体连同遗物一起放进棺材。“入殓”时连同代文所有女眷都给哭灵。

等过过两天,在法师说的时辰盖棺并订棺,“订棺”就是由直系亲属男性把钉子订入棺材盖上。

第六天下午会在灵棚前面空地上用条凳搭建奈何桥。等道士做完法事,由道士带领,代文大伯(孝子)拿白幡,大姑父(女婿)端遗像,众直系亲属跟在后面,一起按要求走三遍,没走过一遍每个人得把手上纸钱在桥头烧一张。

第七天就是出殡了,出发前“起灵”,由代文大伯把焚烧纸钱的瓦罐摔碎在灵堂供桌前。然后在道士一声起灵中,十六名异姓精壮男子抬起棺材,棺材上还坐着两名代文堂弟,这是“压棺”。在道士执桃木剑前头“”开路”,代文大伯身穿孝衣,头顶孝布,腰系草带(此为披麻戴孝)手捧香炉走在道士后面,姑父们捧着遗像跟在后面,其他直系亲属男性紧跟其后然后是抬棺人,接着是直系亲属女性,最后是其他送葬亲朋好友,乡亲父老,他们中有的人会抬着花圈。一路走一路放鞭炮,把棺材抬出村子,运棺材的手扶拖拉机就停在代文就读过的小学门口。等大伯,二伯,父亲几个和棺材一起走远,除自家亲人,其他人忙各会各家。等中午代文父亲等人和棺材一起被拖回来,直接就葬在代文大伯家后面的菜园里。

等事情完全结束,代文便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回到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