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拍着掌大笑:\"永乐好!就用永乐作年号!\"</P>
当天夜里,朱元璋召见文武重臣,商议起草禅位诏书。</P>
应诏来的武勋有冯胜、汤和、郭英、李景隆。</P>
应诏来的文臣有刘三吾、杨士奇、骞义、夏原吉。</P>
朱元璋说道:\"三天后就要禅位了,礼部所拟的四个年号,均不合朕意,朕拟了一个年号,就用永乐。\"</P>
众人都齐声说好。</P>
朱元璋道:\"年号有了,但禅位诏书都还没有起草好,你们商议一下。\"</P>
刘三吾道:\"陛下禅位太子是史无前例的事,这份诏书臣等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起草,请陛下指示一二。\"</P>
朱元璋道:\"卿说的是。三代有尧舜禹的禅让,但不是父传子;唐高祖禅位,实际上是被李世民逼的;宋徽宗禅位,实在是内外交困迫不得已。朕父子禅位,古往今来第一回,绝不可与之相提并论。\"</P>
杨士奇道:\"诏书须讲明三点:</P>
其一,陛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鼎定天下之奇功;</P>
其二,太子之至忠、至孝、至仁、至义;</P>
其三,陛下禅位太子是上合天意,下应人心,为家国社稷谋昌盛之举,全出于爱民之意,爱子之心。</P>
总之,要让千秋万代的人知道,陛下与太子,是古往今来君臣父子的楷模。\"</P>
朱元璋抚须无笑,\"杨士奇讲的太好了,讲出了朕的心意,就由杨士奇拟诏。\"</P>
杨士奇毫不推辞,一挥而就。</P>
朱元璋看了十分满意。</P>
次日,朱元璋到武英殿中坐殿,派冯胜、汤和、刘三吾、杨士奇到太子东宫门外,礼请朱标到武英殿中受诏。</P>
连继礼请了三次,朱标才出来。</P>
在冯胜、汤和、刘三吾、杨士奇的簇拥下,朱标来到武英殿。</P>
朱元璋:\"来!吾老矣,将家国天下托付于汝,汝善为之!\"</P>
朱标涕泣不肯受。</P>
众藩王以及文武群臣齐声劝进,朱元璋又劝勉再三,朱标才跪受诏书。</P>
朱元璋命他起身,面向诸王、群臣,接受朝拜。</P>
朝拜毕,朱元璋从龙座上站起身来,说道:\"新皇己立,当就此座!\"</P>
朱标不肯坐,朱元璋将他强按在座上,站在他身后,扶着他的双肩,说道:</P>
\"朕南征北战数十年,得了这天下。太子仁孝,深合朕心。今大位传承己毕,众卿可以安心了。今后文臣武臣,当尽心竭力辅佐新皇!\"</P>
文武群臣齐呼:\"大明国运永昌!陛下寿与天齐!\"</P>
朱元璋又向朱允熥招手,\"好孙儿,来!\"</P>
朱允熥在众人瞩目下,走上玉阶。</P>
朱元璋抚着他的背,高声说道:\"好圣孙,当为太子,正月二十八日行册封大礼。\"</P>
群臣再次山呼朝拜,声震殿宇。</P>
子贤孙孝,一生大事均己成就,朱元璋发自肺腑地笑了。</P>
次日,朱元璋遣使诏告朝鲜、安南、占城、蒙古、暹罗、爪哇、吕宋等国,洪武皇帝己禅位太子,年号永乐。</P>
正月十六日,朱标正式继位,尊朱元璋为太上皇。</P>
正月十八日,朱元璋搬离乾清宫,退居永寿宫。</P>
一场权力交接干脆利落、平平安安地完成了。</P>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P>
但有一个人憋着一口气,正处心积虑地策划着一个惊天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