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治水诸事毕,归位任宰辅(1 / 2)

女宰辅 何必猜想 1594 字 7个月前

有史记载,永顺三年,泽州裴姓士子,逸群之才,免殿试入翰林。次年至荼州,主治水。清淤建塘,筑堤修渠,凿山引流,一改荼州之貌。于永顺六年夏,回都任职,升宰辅。

也不知,这神秘的裴姓士子,是不是老妪口中的“裴启桓”。

奇怪的是,史书上关于这位宰辅大人的记载,到永顺七年秋戛然而止。

永顺十一年,澜皇帝元承熙在行宫自焚。其子元澈登基,改年号“嘉和”,亲王摄政。

嘉和四年,澜国灭亡。

而那骤然消失在史书中的宰辅大人,竟在嘉和元年的记载中出现。

书中记:“腊中,战起。摄政王亲征,节节败退。裴姓士子,远赴云国,战止。”

时光荏苒,数十载匆匆而过。

战乱纷纷,典籍残卷所剩无几,关于这位宰辅的传说,更无甚了了。

想来,唯一能证明老妪所言非虚的,也只有荼州城外十里,那破败不堪的小庙。庙里存着半截泥像,身量较小,头、肩皆被削,手持的书卷也被砍去大半。

五年前游历荼州,见供案尚有野果。一年前故地重游,庙外茫茫杂草,再寻不到那条清理好的小路。

唏嘘之余,存了几分庆幸。

庙还在。

“大人,一路保重!”

“大人,可要常回来看看我们啊!”

乌泱泱的百姓,沿着刺史府长街跟到城门口,又追着马车到十里外。道别声夹杂着阵阵呜咽,连车夫都不忍挥鞭,刻意放缓了出行的速度。

一妇人抱着孩子,费力将手中包袱递上去:“大人,民妇做了些饼子和菜团,带在路上吃!”

顾七掀着帘,忙不迭地摆手:“不必,仔细着孩子……”

话音未落,旁边的汉子一把夺过包袱,小跑两步扒住车梆子,笑道:“大人且收好,热乎的哩!”

她双手接过,才咧开嘴笑,一汪眼泪便如掉线的珠子,扑簌簌往下掉。

“驾——”

大路平坦,车夫猛一挥鞭,马车提了速。

“杨义!”她扒着窗,竭力喊道,“告诉杨盛,我许他的三年之期,做到了!”

那汉子停住脚,放下挥别的手,捂脸大哭。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顾七红着眼,穿过蒙蒙细尘,望着越来越远的百姓。

只怕,这一别,便是永远。

她捻去眼泪,自嘲地笑了笑:这般多愁善感,真真不是做暗棋的料。

此次回国都,只待结了父亲的案,便与晏楚荣浪迹天涯,过些逍遥快活的日子去。

只是……韩子征应允得如此痛快,让人有些意外。

“想什么呢?”

“没什么。”她舒展眉间,淡淡一笑,“只是觉得,误了韩子征的大计。早知如此,还不如换旁的暗棋来。”

“这里的百姓,无一不感念你的恩德,”晏楚荣拆开包袱,取出两个菜团,“倒也,不虚此行。”

顾七接过菜团,忽想起与元哲同赴青州时,那大伯送的草果子。

野菜和糠,胡乱糅成团,蒸得半生不熟。那大伯更是直言,遍地野草,只要吃不死人,便挖到什么吃什么。

如今,荼州的百姓总算不再靠野草充饥,虽日子清贫,却也能吃饱穿暖。

只是这些百姓,依旧节俭得很。

也好,也好……

她捧着菜团啃了一口,笑道:“这次,好歹是熟了。”

晏楚荣闻声微微挑眉,虽没听懂这句话的含义,却能从她的笑容里读出几分欣慰。他不再多问,只跟着笑笑。

风景一路正好。

抵达国都,恰是七月中旬。

夏日炎炎,大开的城门口,赫然停着气势恢宏的漆金车辇。稳坐的天子身着龙袍,灼灼光芒竟将烈日都比了下去。

两侧列起长长军队,手持刀枪,不苟言笑。

遥见两辆马车缓缓驶来,天子大手一挥。卫礼便顶着额上豆大的汗珠,躬身朝前快走,待顾七等人跪拜行礼后,宣读圣旨,擢户部侍郎裴启桓,为澜国宰辅。

仪仗刚散,天子亲迎宠臣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国都。茶馆小舍更将裴启桓的故事撰成话本,连说了三天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