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紫霄宫听道,分次排位(2 / 2)

听到李煜如此爽快的话后,红云与镇元子立刻眼中一亮,镇元子说道:“好,逍遥道友果然不愧是贫道结识的人,贫道无比荣幸啊。”

李煜听到后笑了笑,今日算是结识了红云,并且与镇元子的感情又一次增厚不少,李煜也感觉非常高兴。

没过一会儿,天空中突然出现两个金黄色的身影向着紫霄宫而来,当对方落地后,李煜就露出了激动的神色。镇元子看到李煜的样子后立刻疑惑的问道:“逍遥道友,可是认识他们两位?”

李煜说道:“没有,。只是感觉与那两位有些同源。”同源就是一个种类,李煜此时已经正式成为三足金乌,能让李煜如此激动的,那两位的身份不言而喻。

没错,他们正是帝俊与太一,此时二人还没有一统妖族,所以还不是妖皇与东皇,而李煜激动的原因正是他见到了帝俊。帝俊与当初李煜在混沌中见到的一模一样,只是没有了之前李煜印象中慈祥的样子,反而多了几分睿智,而太一则是一个非常帅气的青年男子,并且手里拿着一个金黄色的小钟。身上散发着皇者之气。

而当他们两个见到李煜之后,先是露出疑惑的神色,互相对视一眼,之后就露出惊喜的神色,看着李煜,而李煜也这样看着他们。

帝俊和太一刚要上前,此时紫霄宫的大门却打开了。大门一开,上千名修士纷纷朝着紫霄宫内部奔去,以期待能占一个好位子。

而当李煜进入紫霄宫内部的时候,先是一座空旷的院落,非常大,完全可以把着上千名修士容纳在内,而最前方则是有一个蒲团,这个蒲团一看就是鸿钧的座位。往后便是七个略大的蒲团。后面便是无数个小蒲团。

李煜在看到前方七个蒲团的时候,露出疑惑的表情,暗道:“据我了解,这最前方的蒲团应该是六个啊,怎么会成为七个呢?”按李煜的猜想,应该是三清,女娲,准提与接引六人最后获得的,怎么现在多一个呢?

但李煜没有多想,而是直接向前冲去。果然,最前方的三个蒲团为三清所得,李煜得到了第四个,女娲得到了第五个,一个身穿黑色道袍的人坐上了第六个蒲团,正是未来的妖师,鲲鹏。第七个则是红云获得了。

而正当所有人都已经落座,这时候,紫霄宫又走进来两个道人,他们一胖一瘦,胖的人一脸疾苦的样子,瘦的人则是眼冒精光。

这时,瘦人在看到紫霄宫已满,甚至有的人连蒲团都没有捞到,便痛哭的对着身边的胖人说道:“吾兄弟本在那西方地界,听闻鸿钧老师于三十三天外传道,却是急奔而来,历尽了千辛万苦,方到得这紫霄宫中,只因路途遥远,方至今才到,可却连个坐位也没有,吾又有何面目在此听道,真是羞煞吾也,不如死了来的干脆。”说完,瘦人便向着不远处的柱子奔去,众人一看大惊,连忙上前阻止。

这时候,红云突然对着瘦人说道:“道友莫要想不开,我这位子,让给你也无妨。”说完,红云就直接离开了座位,而瘦人一看,直接向着在红云的位置上坐了下来,并说道:“准提多谢道友。”红云则是笑笑,然后来到镇元子身边,正好二人位于李煜的身后。

李煜在看到红云的动作后,连阻止都没来得及,准提便坐了上去,心里叹了一口气,暗道:“果然啊,天道不可改,今日也终于见到了准提的厚脸皮了。”。

而准提在坐上位置之后,便对着身边的鲲鹏呵斥道:“披毛带甲之辈,按敢于吾等坐在一起?”而准提刚说完,原始就说道:“不错,区区披毛带甲之辈,还不速速离去!”鲲鹏被准提和原始说的脸色阴沉。而原始在说完鲲鹏之后,又把目光看向李煜,因为原始已经看出了李煜是三足金乌化身。原始刚要呵斥李煜,李煜就看向原始,并且眼睛泛着金光,正是李煜第一次讲道的时候获得的功德金光。原始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就立刻被李煜的功德金光给震撼住了,就连身旁的通天和老子还有女娲也是。原始只好收住了嘴。但李煜却对原始的动作有些反感,暗暗把原始认为了是小人。

而鲲鹏在众人的呵斥声中没有办法,只能离开自己的座位,同时狠狠的看了红云一眼,红云也没有在意。而接引就顺理成章的坐上了第六个位置。当一切归于平静,这时候,紫霄宫里走出两个金仙修为的童子,分别是一男一女,李煜在看到他们之后就已经猜到他们就是未来的昊天玉帝与瑶池圣母了。

此时,昊天对着下方的众人喊道:“众人肃静!圣人驾临!”

昊天说完,最上首的蒲团上突然出现一个人,身穿白袍,鹤发童颜,胡子直达胸口处。正是鸿钧,而且他还是当初李煜降临洪荒的时候那位闭关的老人。

鸿钧看了一眼下方,然后又看了李煜一眼,李煜在看到鸿钧的目光后不知道怎么了,感觉鸿钧的眼中有一丝慈祥。

鸿钧对着所有人说道:“今后讲道将永远按照这样的排位依次入座,不可更改。”

鸿钧说完,就开始讲了起来:“天地合闭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