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沈括出使争边界(1 / 2)

木匠王爷 飘云千里 1565 字 7个月前

宋廷不便驱逐他出境,于是派遣知制诰沈括找出证据。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也就是后来写成《梦溪笔谈》之人。天圣九年,沈括出生于杭州钱塘沈氏家族。他的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他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 。之后,他随父亲宦游州县,到过泉州、润州、简州和汴京等很多地方,增长了见识。

沈括自幼体弱多病,加上他读书十分用功,经常需要服食中药调理。钱塘沈氏在医药学颇有建树,有家传的药学书籍《博济方》。受到家庭影响,沈括也从搜集医方开始,钻研医学。沈周知明州的时候,沈括借居在苏州母舅家,从舅舅许洞的著作与藏书中,得益甚多。他开始对军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他以后指挥作战奠定了基础。

至和元年,沈括因为父荫而入仕,担任海州沭阳主簿。他大力治理沭水,开发农田,颇有政绩。工程结束后,沈括辞去职务,来到哥哥沈披在任的宁国县,准备科举考试。当时沈披主持芜湖万春圩工程,由于沈括有治水经验,于是他献计献策,并作了详细记录。

嘉祐八年,沈括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后来沈括被调入京师,编校昭文馆书籍,参与详订浑天仪,他在闲暇之余,又开始研究天文历法。熙宁元年,沈括升任馆阁校勘,有机会接触到皇家的藏书,进一步充实他的学识。

一次,沈括在开封相国寺,见到高益的一幅壁画,内容为乐工同奏,很有意境。但人们都诟病,弹琵琶的乐工拨错了弦。管乐吹奏的都是“四”字音,在琵琶的上弦,但画上拨的却是下弦。沈括经过仔细观察,认为高益画的没错。他指出,弦乐跟管乐不同,演奏管乐的时候,手指按在什么音,就发什么音。琵琶则不同,只有当手指拨弦之后,才会发音,动作早于声音。因为这样,弹琵琶的乐工手指不在“四”字音的上弦,而在下弦。足见画家的布置巧妙,匠心独运,众人大为佩服沈括的见识。

唐朝白居易曾和朋友结伴游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一首是《大林寺桃花》。沈括读到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道:“既然‘四月芳菲尽’,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沈括到一座山上考察,他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他这才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于是他找来白居易的诗,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

聚落不同。”沈括很有感慨地说道:“都怪我读书不仔细,经验太少!”

熙宁四年,沈括守母丧期满。他得到赵顼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为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接着沈括奉命主持汴河疏浚工程,被加任史馆检讨。按照惯例,皇帝每三年要到圜丘祭祀天地,吏员常借此修建园林、谋取私利。沈括考察南郊大礼的历史沿革,撰成《南郊式》,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务。沈括按新礼仪办事,节省费用数以万计,赵顼对此十分满意。

淮南饥荒,沈括受命巡察。他发放常平仓钱粮,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取得明显成效,升任集贤校理,巡察两浙农田水利。两浙水利工程规模浩大,沈括建议出钱雇用饥民兴建水利,得到赵顼赞同。

沈括到两浙视察的时候,苏轼刚好在杭州任通判。两人曾是崇文院同事,有共同语言很多。不同的是,沈括支持王安石,苏轼倾向于司马光。政见虽然不同,沈括还是去看望了苏轼。老朋友久别重逢,相见甚欢。苏轼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沈括,沈括问苏轼:“最近可有好作品,能否让兄一睹为快?”苏轼按捺不住兴奋,立马拿出新鲜出炉的作品。沈括说道:“写得真好,我可否抄录几首?”苏轼对沈括没有提防之心,爽快地答应了。沈括工整地抄好,如获至宝地带回京城。

沈括回京之后,得知御史何正臣、李定一正想整苏轼,两人是苏东坡的对头。沈括猛然记起自己带回的苏轼几首诗,于是他闭门谢客,仔细研究苏轼的诗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几句含大不敬的诗句。如苏轼歌颂桧树,“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沈括心想,“皇帝如飞龙在天,可苏轼偏偏向九泉之下寻蛰龙,不臣莫过于此!”他连忙写了一道折子弹劾苏轼,交给了赵顼。但赵顼当时并未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