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赵佶在当端王的时候,郭天信曾说他当居天位,后来果然如他所言,因此得到赵佶的宠信。此时赵佶恐怕张商英也有异征,才被郭天信赏识。赵佶这才将他二人相继黜出,免生后患。
张商英走了,何执中得以专权。于是蔡京写信给何执中,请他援助。何执中却也有意,但又恐怕蔡京入进京,未免会对自己掣肘,因此踌躇未决。何执中字伯通,处州龙泉人。宋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甲科。历任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后来调任台、亳二州判官。
亳州数次变动知州,政务没得到很好的治理。曾巩上任,很想加以整顿,观察各位官吏里没有一位可以依靠和信赖的。可是他一见到何执中,就心中满意,事无巨细,全部交给他裁决。有一起怪异的案件很久解决不了,株连了很多人。
何执中审讯囚犯们,听到他们之间说话,将牛羊的角称为“股”,追问原故,都不肯说,而且相视色变。何执中说道:“这一定是避师长张角的讳。”囚犯们立即叩头服罪。后来他又知海盐县,政务管理上区别缓急先后,县里人都流传他在治理上十点与众不同的地方。
不久,他入朝担任太学博士,因遭母丧而离职,寓居苏州。赵佶继位,破格拜任他为宝文阁侍制,迁任中书舍人、吏部尚书。科举过程中的法规档案,官吏大多把他们藏置在家中,进而拿这些条文向别人敲诈索取贿赂。何执中建议把这些都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官府都仿效这个做法。
大观三年,他就任代尚书左仆射,加任特进。诏诰下达,太学诸生陈朝老到皇宫上书道:“任命何执中为宰相,朝廷内外默然失望。何执中碌碌无能,原本就没有过人才能,官位到了枢密院和中书省二府,已经是很幸运了,竟然让他辅佐治理国家,这就好像用蚊子背山,实在是难以胜任。”疏奏没有受到重视,赵佶反而更加爱重他。
起初,赵佶赐给他信陵坊的住宅,觉得不宽敞,又迁到金顺坊的豪华宅第。建筑嘉会成功阁,赵佶亲笔书写大匾额以表示爱重。政和二年,赵佶为大长公主办丧事,取消了上元节端门观灯的活动,何执中进言道:“不应当因为大长公主的事而扫众人的兴,希望皇帝特意下命令过一天举行观灯的活动,以表示与民同乐的意愿。”
赵佶接受了他的请求,还延长了五天期限。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多年,年龄已高。赵佶就只让他每月参见六次表示问候,退居家中办公。第二年,安排给他太傅官职的宅第,许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朝谒,配给他的物品和粮食,一切都跟他做宰相时一样。他在政事堂任职的时候,曾告诫边塞官吏切勿惹起事端,慎重改革常规,爱惜人才,宽减民众负担。虽然身居富贵,但从未忘记贫贱的时候。取出一万缗钱建置义庄作为宗族公产,用来供给宗族内贫户。
何执中犹豫时,可刚好检校太尉童贯奉命使辽,带来了一个
辽臣马植,回至汴都,竟然将马植举荐做大官。赵佶又召回蔡京,恢复了太师衔。
童贯被封为检校太尉之后,奉命出使辽国。有人说道:“用宦官为使臣,难道国家没人了吗?”赵佶却说道:“辽国听说童贯打败羌人,因此想见他,以他为使臣,察看敌国,也是良策。”童贯使辽回来,权势更大,握有朝廷内外军政大权。
于是童贯请求出兵进驻夏国横山,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不到三年,他主管枢密院事。另外统领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为太傅、泾国公。当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
童贯又率领秦、晋的精锐部队深入河、陇,派少数兵马驻守萧关古骨龙,认为可制夏人于死地。他派大将刘法攻取朔方,刘法认为不行,童贯逼他说道:“你在京城时,亲自领命,说一定能成功,现在认为难以成功,为什么?”刘法不得已出塞,遇敌伏击而死。
刘法是西州名将,他的死使宋军各部震动恐惧。童贯隐瞒失败,向朝廷报捷。百官入宫庆贺,都对他咬牙切齿,但不敢说什么。关右已困敝,西夏兵马也难支撑,童贯就通过辽人向夏进誓表讲和。夏使一到,给他誓书。夏使不肯接受,童贯强迫馆伴使一定要他接受。夏使刚回国境,就把誓书扔在路上。宋朝原来规定,汉人的官职不授给熟羌,童贯故意提拔他们,有的官至节度使。弓箭手失去属于他们的土地而派他们守卫新的地方,禁军逃亡者不处死而可改隶其他军籍。边疆的军政,全被童贯破坏了。
童贯握兵权多年,权倾一时。他发号施令,甚至超过了赵佶的制敕。曾有人弹劾他,赵佶命方劭去调察。方劭的一举一动都被童贯侦得,他先到赵佶那告状,并陷害方劭,方劭反而获罪被处死。
童贯体貌魁梧,穿戴讲究,腮下生有胡须,皮骨坚硬如铁,不像宦官。他有点度量,能散发财物。后宫中从妃嫔以下他都用财物结纳,每天都能听到后宫中人称赞他的话。他恩宠显赫,门庭若市,岳牧、辅弼多出自他的门下,厮养、仆圉官诸使者达数百人。他极尽邪恶,招致祸乱,天下遭殃,即使把他剁成肉酱也不能抵偿他的罪责。
再说赵佶把蔡京召回京师后,仍任命他为宰相,还改封鲁国公,三天去一次都堂办理政事。蔡京离朝时,中外学官很多以时政为题考试的。提举淮西学士苏木想向上爬,献议请搜取五年来的考试题,进行询问比较,以观向背,有三十多人因此获罪。
到了熙宁年间,赵佶降诏不由中书门下共议之事,是因为有大臣暗中所为。到蔡京掌权时,又怕谏官非议自己,故而做御笔秘密进上、请赵佶亲自批示颁布,称为御笔手诏,违者以违制论罪。事无巨细,都借以推行,甚至有不像皇帝手书的,群僚都不敢说。于是贵戚、近臣争相请求,以至于让内侍杨球代书,号为“书杨”,蔡京又担心起来但也无法禁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