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王敦之乱,明帝渐渐对司徒王导疏远,命庾亮(明帝的大舅哥)为给事中,中书令,护军将军,尚书令郗鉴为车骑将军,都督青兖二州军事,暂镇广陵。授领军将军卞壶为尚书令,寻复进尚书仆射,荀崧为光禄大夫,录尚书事,用尚书邓攸为尚书左仆射。
只是王敦让出武昌、移师浔阳之后,身体渐渐衰落下来,他这才想起郭璞之言:“若住武昌,寿不可测。”这次离开武昌也是为形势所迫,看来万物自有定数,遇事不可强求而行。
时京城清谈余风,尚未尽改,广州刺史陶侃上奏曰:“《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时以为能臣。
石虎占领河洛,河洛和南阳之间有方城古道相连,对南阳的威胁极大。提起方城古道,我们不得不说说楚国的起源。
楚国的是在江汉地区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但它的主源却不在江汉流域,楚人的原住民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一支和上古民族冲突,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也就是说楚国从中原之地迁
徙,首先来到南阳盆地。周王号令诸侯灭商之后,大肆分封,熊绎因为身份不高,被周王分在南阳盆地,爵位是子爵。
丹阳在汉江最长支流、流经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带的丹江北岸与淅水交会处。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处,故称“丹淅之会”。其具体位置在今河南淅川。
南阳盆地群山拱卫,安居中国腹心地带,北为伏牛山,东为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部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为大别山,东南方通过随州走廊与江汉盆地相连。
虽然南阳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但它东面通往中原的道路还是较多的。这主要是由于伏牛山脉与桐伯山脉在这里并没有严密的对接起来,双方之间仅仅依靠一些断续的丘陵相连。而这些丘陵之间就形成了多条道路,使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的地缘关系日趋紧密。连接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这些断续的丘陵,就是方城古道。
为了占据南阳盆地,并将之作为拱卫中原的屏障,周王在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一线的南部,封建了一批姬姓的诸候国,另外还有一些非周人系统,但同样来自黄土高坡的小国,比如申国、随国、邓、鄾等,当然也包括楚国。
相对于关中和洛阳这些开化之地,南阳盆地和汉江平原这些地方属于未开化地区,所以叫荆蛮之地,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子爵是非常低了。
只是在这些小国当中,楚国是最有出息的,也许是因为楚人占据的丹淅之会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楚国国君人才辈出,心高气傲,楚国先王熊渠曾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接着熊渠给三个儿子尊王号,显然对于子爵非常不满。后来在诸侯国的逼迫下去掉王尊号。
屈原的《离骚》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高阳指的是黑帝颛顼,高阳是他的字号,颛顼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楚国自称是高阳的子孙,出身高贵,当然就不鸟周王。
楚国国力增长,渐渐不满足于丹阳这块祖地,南阳盆地的其他诸侯国他又不敢动,所以他们把眼光转移到盆地的南边,武当山和荆山之南的江汉平原。经过历代帝王的经营,再加上西周王朝的消亡,东周王室衰落,春秋时期开始,占据江汉平原的楚国开始吞并南阳盆地的诸侯之国。
楚成王的祖父楚武王伐随时,随国自称“无罪。”楚武王的回答是:“我蛮夷也。”蛮夷是不守规矩的,结果楚国又一次称王。楚成王在位时先后灭亡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国。在中原诸侯眼里极为危险。而楚国还有继续向中原扩张的动作和野心,并且宣扬“不服周”的言论。
此时齐桓公在位,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联军驻扎在召陵,与楚王对峙。楚成王自知不敌,只能暂避锋芒,与齐桓公和谈。接下来的时间楚国又遭到春秋新霸主晋文公的诸侯联军的遏制,城濮之战楚国大败,失去了争夺中原霸主的机会。
为了抵抗中原诸国的进攻,楚国在连接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这些断续的丘陵修筑长城,用于防守。楚人所修筑的长城被称之为“方城”,连接河洛和南阳的这些古道称为方城古道,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经过现在的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