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章 荥阳郭诵(下)(2 / 2)

东晋烽火 阿僧祇 1748 字 6个月前

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延续原本游牧社会中,以部族和血缘为中心的体制,国家仅是各部族之间的联盟,因此各部族领袖在军政上有较高的权力,皇帝的君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样直接透过官僚机构达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领袖之间发生内讧而造成内战。前秦的苻坚和王猛即希望针对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后来北魏的拓跋圭将部落解散,设立新的统治机构,才逐渐减弱这种统治特色。

有的五胡君主如刘渊、苻坚等等皆深染中国文化,所以皆采用其文化如提倡儒术、禁止烝妻报嫂等等。九品中正制也继续使用,用来拔选世族人才,使为己用。当时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为了苟全性命,许多世族蔑视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诫子孙不可将出仕胡族的经过写在墓碑上。

前秦丞相王猛对苻坚讲:“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宣渐除之。”他意识到各族的威胁劝苻坚铲除之,苻坚未听劝告。至淝水败北。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前秦硕大的帝国土崩瓦解。

钱凤在图书馆呆了这么长时间,倒是能够理解为什么刘家对于这些坞堡和流民帅不感兴趣,因为这些家伙正是襄阳政府所要改造和清除的对象,就像他们对荆州和梁州这些世家豪族的态度一样。只有刘家

才这么硬气不需要这些士族帮助,才敢在广大的农村中进行土地改革,建立起自己强大的组织,因为生产力提高,刘家才有这么多钱大造枪炮、编练新军、开办学校。如果光靠从地里刨食,能养活多少军队?也就没有现在这番局面。

因为郭诵执晚辈之礼,两人亲近了不少,钱凤也给郭诵交了一个底,现在浔阳的日子不好过,王敦病倒快不行了,自己到这里来也是想为弟兄们谋一条出路。

钱凤道:“既然贤侄称我一声世叔,我就倚老卖老叫你一声贤侄,贤侄,你现在有什么打算?”

郭诵有点心灰意冷,道:“世叔,我现在心里一团乱麻,哪里谈得上打算?桓世伯让我和弟兄们先进军政学院学习,毕业出来后到人民军任职,还推荐了一些书让我读。只是我哪有心情读书啊,弟兄们500多亲属现在还不知道如何安顿下来呢……”

按照国人的一贯做法,当然是买一个大庄园,组成一个村落。但是现在襄阳的很多荒地都收归国有,你去开荒也没有土地所有权,而且现在实行摊丁入亩,田地赋税不轻,算起来还不如到农垦场干活。桓宣的意思是让这些将士进军校学习,其他人在襄阳买几个店面和大宅院做生意,或者投资企业,现在襄阳新办的公司不少,大都资金紧缺,可以入股。问题是郭诵除了打战就只会种田,家里人也都是庄稼汉,对于做生意,办工厂都心里没底。现在市面上懂行的人太少,都是稀缺资源,找一个大掌柜很难,襄阳市政府准备再建一所工商学院。

钱凤一听,知道郭诵对于襄阳不出兵,心里还有疙瘩,而且对于桓宣的苦心安排不理解。钱凤有心转身投靠刘家,而且郭诵这个人是一员虎将,今后也许是很大的助力,自然要好好劝解一番。

“贤侄,我有一句逆耳之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您是我的长辈,小子茫然无措之际,正需要世叔的指点。”

“你是真不理解桓宣的良苦用心啊。当然,这也不怪你,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襄阳新政是怎么回事,襄阳和别处不一样,整个府衙的设置都不一样,桓宣让你好好看书,就是让你对于襄阳政府的大政方针、军队的运转机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生意,进军校对于你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襄阳没有出兵帮你们站稳荥阳,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难处啊,‘鞭长莫及’这句话可不是推诿。襄阳刘家军的情况你不了解,我和他们打过很多交道,对于他们的情况很清楚……”

钱凤对郭诵说起刘家军的历史,从童子军十几人开始,到独立团,再到独立师,人民军,扩展得太快。去年刘家军占领襄阳的时候是两个火枪营,一个营是500人,现在一年多的时间,每个营扩展到一个旅一万人,扩展的速度太快必然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而且因为装备的是火枪,花费巨大,人民军的福利又很好,以两州之地维持这样一支军队非常不容易。

人民军第一旅能在汉中全歼范炫的部队,一是范炫的道兵太烂,其二就是第一旅是守城,火枪火炮架在墙头上,范炫对他们没有办法,只有挨打的份。也就是说范炫是送菜上门,丢了汉中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野战又是另一回事了。